“切水果”、“憤怒的小鳥”、“植物大戰僵尸”等這些手機上的免費小游戲,讓大學生趙一博著實興奮了一陣子,他表示,自己那段時間對手機游戲非常著迷,“幾乎是通宵達旦地玩”。就是這樣一個手機游戲發燒友告訴記者,他在玩手機游戲過程中,沒有花費一分錢,“安卓系統中的游戲都是免費的,遇到付費的,我就不玩了。”
像趙一博這樣的手機用戶不在少數。近日,手機游戲門戶網站當樂網正式發布了《中國2011年度移動游戲產業報告》,其數據顯示,37.9%的用戶明確表示不會為游戲付費。“寧花4000元買手機,不花6元買游戲”,這是很多手機用戶的心態。當樂網CEO肖永泉認為,這是由于中國用戶對于軟件的付費意識尚未形成。
第一關 消費習慣
公司職員趙宏向記者坦言,“每個游戲下載一次就算是5元,如果再加上道具收費,積累起來每個月手機游戲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我最多能接受每月10元的手機游戲開銷。”移動游戲產業報告也顯示,在安卓游戲用戶中,月付費額在5元以下的用戶比例為57.7%,略高于Java用戶;19.9%的用戶月付費額在5~10元,另有11.6%的用戶月付費額在10~20元。
據了解,蘋果iPhone手機游戲的價格大多是0.99美元(約合6元多人民幣)。易觀分析師孫夢子認為,手機游戲定價在目前情況下,是相對比較合理的。“和PC端的網絡游戲相比,手機游戲定價明顯較低,一般游戲收費為5元左右,30元就是最高的收費金額,而PC端網絡游戲中較貴的道具費用可高達上百元。”
雖然價格并不高,但手機游戲仍然很難打動消費者的心。趙一博表示:“電腦上有大量免費的游戲,而且現在很多付費游戲已經被破解了,能玩免費的為什么還要付費?”
對此,肖永泉分析說,音樂行業和閱讀行業也遇到過此類尷尬,由于傳統消費習慣,用戶尚未形成保護版權的意識。孫夢子也表示,文化背景主導下的用戶付費習慣尚未形成。
第二關 收費模式
移動游戲產業報告顯示,擔心被惡意扣費而拒絕付費的用戶,比例為26.7%。暗扣費用已成為用戶在體驗游戲之前就產生的一大顧慮。孫夢子認為:“這也是用戶對游戲道具收費接受度不高的原因。”
據當樂網CEO肖永泉介紹,隨著手機游戲行業的發展,收費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除了按月收費,游戲開發商還可以采用在蘋果商店等第三方平臺上定價銷售,或者依靠游戲道具或服務收費。
相較于一次性下載收費,開發商更傾向于采用出售道具或服務收費。孫夢子解釋:“關卡收費模式可以設置的付費點相對較多,這樣的運營戰線拉得越長,可開發的資源就越多,所以他們更傾向于這種收費方式。”但是報告卻顯示,只有17.6%的安卓手機用戶認可道具收費。孫夢子認為,用戶不愿意采用道具模式收費的原因和一直以來的市場觀念是有關系的,“2010年之前,市場上基本都是單機游戲,目前它仍然是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的游戲品類,讓用戶去接受道具付費就需要一個心理適應的過程。很多用戶認為游戲中突然出現關卡收費的這種方式不合理,是因為擔心游戲當中的暗扣現象,寧可選擇一次性付費的游戲。”
大學生鴻宇表示,自己很少下載手機游戲,因為他曾經遇到過被手機軟件惡意扣費的情況。對此,肖永泉表示,幾年前,行業內確實有一些開發商急功近利,表面上是免費下載,但在游戲當中會設置道具收費,很多開發商還會在道具收費的時候把收費點設得比較高。“過去開發商要通過移動運營商的游戲平臺把游戲推廣給用戶,這樣開發商的成本就比較高,為盡快收回成本,他們有可能會使用惡意扣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