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際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網絡科學刊物《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上報告說,日本一種被稱作“蜻蜓活化石”的品種,其基因與生活在中國東北和尼泊爾同種蜻蜓的基因基本相同。新發現可能推翻這種蜻蜓在三地獨立進化的觀點。
這種蜻蜓是昔蜓屬的一個殘遺種,由于保留了1億多年前的蜻蜓特征而被稱為活化石。
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生院副教授吉澤和德參與的一個國際團隊分析了生活在日本、中國東北和尼泊爾三地的這種蜻蜓的線粒體和細胞核,發現它們幾乎沒有基因差異,至多是同一個種的地區差別。而此前認為,上述三地的這種蜻蜓是在互相隔離的環境中獨立繁衍并進化的。
研究人員認為,直到約兩萬年前距今最近的一個冰河期,這種蜻蜓棲息于南亞到東亞廣泛區域。那時候日本還和亞洲大陸相連。此后由于氣候變暖,它們的棲息地逐漸縮小到上述三地。
吉澤和德說,還有一些動植物品種只生存于日本和尼泊爾,新發現將有助于弄清這些動植物的起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