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核子研究中心4日宣布,該中心的兩個強子對撞實驗項目——ATLAS和CMS均發現一種新的粒子,具有和科學家們多年以來一直尋找的希格斯玻色子相一致的特性。
ATLAS和CMS研究小組在4日上午的學術研討會上介紹各自研究成果,分別確認目前通過大型強子對撞機取得的數據發現了在125-126吉電子伏特質量區間存在一種新的粒子,數據的確定性為5西格瑪,即理論物理界可以確認“發現”的水平。
“我們發現了一種新的玻色子,很可能是希格斯玻色子,但我們必須確認它是哪一種希格斯玻色子,”研究中心主任、德國粒子物理學家羅爾夫·霍伊爾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說。
他為這一重大發現感到驕傲和欣喜,稱之為人類理解自然和宇宙的“里程碑”。但對于這一新粒子是否就是理論物理標準模型中最后一個尚未被發現的希格斯玻色子,霍伊爾仍保持了科學家的嚴謹。“作為外行,我覺得我們找到它了。但作為科學家,我得問,‘我們找到的是什么?’”
羅爾夫·霍伊爾認為,這一發現為進一步研究開辟了道路,還需要更加大量的數據來確認新粒子的特性——是否與標準模型中假設的希格斯粒子特性完全吻合,還是有一些不匹配的地方,如果是后者,則將開辟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學新領域。
研究者稱,目前仍有部分數據在分析中,4日展示的分析結果預計將于7月底發表,而更加完整的研究結論將在大型強子對撞機提供更多數據后,于今年晚些時候發布。
希格斯玻色子是物理學基本粒子“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因1964年提出“希格斯機制”理論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而得名。“標準模型”預言了62種基本粒子的存在,希格斯玻色子是最后一種未被證明存在的基本粒子,由于它難以尋覓又極為重要,因此也被稱為“上帝粒子”。
彼得·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場的存在,并進而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假設出的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之源,其他粒子在希格斯玻色子構成的“海洋”中游弋,受其作用而產生慣性,最終才有了質量。爾后所有粒子在除引力外的另3種力的框架中相互作用,統一于“標準模型”之下,構筑成大千世界。
希格斯出席了當天的研討會,并在發布會臺下就座。當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進行報告時,他一度摘下眼鏡、拿起紙巾擦拭雙眼。在研討會結束時,他祝賀研究中心及其科學家們取得的成績說:“難以相信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它的發生。”但他并未回答記者關于該發現的相關問題。
當天,舉辦研討會的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研究團隊報告結束后,聽眾報以長時間的掌聲,向科學家表示祝賀。ATLAS小組發言人賈諾蒂說:“感謝你,自然。”CMS小組發言人因坎代拉也難掩激動之情。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對這一發現功不可沒。今年4月,大型強子對撞機的質子束流總能量提高到8萬億電子伏特,創造了一項新世界記錄,大幅增加了對撞機的潛力,使得發現希格斯玻色子的機會大增。大型強子對撞機預計將運行到今年年底,隨后進行為期兩年的停機維護。
無論當天宣布的最新發現是否標志著持續40多年尋找“上帝粒子”的工作已接近尾聲,科學家們都對未來更加充滿期待。“它為我們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研究這一有趣的新粒子的漫長旅程才剛剛開始,”霍伊爾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