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自2011年9月29日在酒泉發射升空至今,已在軌運行300多天,其間,天宮一號開展了地球環境監測、空間環境探測、復合膠體晶體生長等三方面的科學實驗,并獲得大量珍貴實驗數據。昨天,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網發布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成果,其中大部分已廣泛應用于我國國土資源、林業、農業、油氣、礦產、海洋、城市熱島、大氣環境探測、材料科學等科研領域。
高光譜成像儀緊盯環境污染
隨天宮一號發射升空的高光譜成像儀是目前我國空間分辨率和光譜綜合指標最高的空間光譜成像儀。它成功拍攝了大量高光譜圖像,在空間分辨率、波段范圍、波段數目、地物分類等方面接近或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記者了解到,相對傳統多光譜遙感技術受到光譜通道數量和光譜分辨率限制的狀況,高光譜遙感技術可通過連續測量地物相鄰的光譜信號,反映不同地表物質與電磁輻射相互作用的差異,在農情監測、作物估產、國土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和地質調查等領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截至目前,該高光譜成像儀已順利運行7000多小時,成功拍攝大量高光譜圖像數據。相關實驗數據已分別提供給國土資源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國家海洋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以及中科院遙感所、對地觀測與數字地球中心等單位,為開展地質調查、礦產和油氣資源勘查、水文生態監測以及環境污染監測提供了有力支撐。
探測設備服務“天神”對接
天宮一號任務期兩年,正好處于第24太陽活動周的峰年附近,而太陽風暴的發生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和突發性。為了做好空間環境保障,科研人員早在天宮一號上天前,就為其安裝了高能粒子輻射探測器和軌道大氣綜合探測器。
這些探測設備可對天宮一號軌道的高能質子、電子、大氣密度和成分進行監測,也能為空間環境預報、空間環境變化機理研究以及目標飛行器、飛船和航天員的安全保障提供準實時監測數據。
其中,軌道大氣環境探測器采用多探頭組合等技術,在實時監測軌道大氣密度、成分、微質量及其時空分布變化的同時,兼具原子氧及其它空間環境污染效應監測的功能,這些功能對于目標飛行器和飛船軌道、姿態控制以及精確變軌的實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結合探測設備獲取的各類探測數據,天宮一號的空間應用系統還開展了太陽與地磁活動指數的中期預測等研究,這些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我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空間環境預報,大大提高了軌道大氣密度的預測精度。
結晶實驗受重力影響
空間復合膠體晶體生長實驗是當前世界基礎前沿科學與高新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早在2002年,我國科學家便提出利用神舟號飛船或空間實驗室等空間飛行平臺,在空間開展膠體晶體形成與相變過程的研究設想。天空一號此番進行的復合膠體晶體生長與相變實驗,目的是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研究亞微米尺寸的帶電膠體顆粒懸浮液在不同電場和溫度下的結晶和相變過程,從而探索重力對膠體晶體自組裝的影響。這也是我國首次在空間科學實驗中采用可見光衍射方法實現膠體晶體的結構解析。
目前,該實驗中的三個樣品已共計在軌開展實驗19次,其中等溫變壓實驗12次,自然結晶實驗6次。同時,地面科研人員也在同步開展實驗,通過天地對比后,他們發現重力對結晶實驗過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
該實驗通過系列關鍵技術攻關,為后續空間科學實驗提供了重要的技術基礎。該項目大部分技術可直接應用于空間材料、生命、流體等科學實驗中,也為空間站長壽命科學實驗進行了關鍵技術驗證,積累了長期在軌科學實驗運控管理寶貴經驗。(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