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的沙地面積占全旗總面積的62%,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這個旗沙日浩來鎮的農民何雙喜說:“過去,這里是‘風起沙飛揚,埋地又壓房,花錢兜沒底,吃飯倉無糧’。而如今,科技創新把這里的沙地變成‘金’。”
8月中下旬,記者驅車行進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的奈曼旗,但見綠染沙丘、生機盎然。這個旗20多年來堅持不懈地依托科技創新,逆轉生態惡化,壯大沙地產業,走出了一條向沙地要土地,變沙害為沙利的自主創新發展道路。
首先,奈曼旗長期以來大力推進生態建設,早在1985年就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取得多項研究成果。他們獨創的沙地“三深造林法”和“生物圈治沙模式”,成為全國主推的造林治沙模式,為科爾沁沙地在四大沙地中荒漠化趨勢率先實現逆轉作出了貢獻。到2011年,全旗森林覆蓋率達到30.2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植被覆蓋度達到67%,初步形成了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其次,隨著生態好轉,昔日的生態難民依托科技在沙里“淘金”。沙日浩來鎮土地貧瘠,水源匱乏,2010年與河北樂亭縣開展技術合作,讓設施鮮桃在高緯度地區“安家落戶”。他們還通過控制桃樹的休眠期來掌握鮮桃上市時間,實現了搶占市場先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何雙喜說:“自從搞起了溫室種植鮮桃,反季節銷售,一畝溫室的收入可達5萬元,幾乎是種植大田玉米的100倍。”
近年來,奈曼旗通過自主研發、引進推廣新技術等措施,在沙地上開發設施農業、種植水稻、西瓜等農作物,沙地綜合利用面積達到100萬畝。
前不久,奈曼旗內蒙古三巖礦業公司研發的沙質土壤改良劑通過了自治區科技成果鑒定。試驗表明,改良劑能使沙地作物產量增幅平均超過36%,節水50%以上;每畝沙地使用2噸,價格不超過千元,當年就能收回成本。
奈曼旗還利用科技創新大力發展沙產業,壯大縣域工業經濟。奈曼旗引進的仁創沙產業公司,開發具有透水功能與防滑功能的生泰砂基磚,填補了國內外的技術空白,廣泛應用于北京奧運會“水立方”等大型工程。他們生產的新型精密鑄造材料覆膜砂,價格僅為每噸630元,替代了7000元一噸的進口鋯英砂,有力地推動了機械制造業發展。
奈曼旗華鑫矽酸鹽制品公司從單一生產灰砂磚做起,組建科研團隊,自主研發新產品21個,并獲得國家12項實用新型專利和3項發明專利,2010年參加世博會引起關注,公司現已具備生產路用防護產品和混凝土輕質保溫材料等多種產品的能力。
公司副總經理許振祥說:“生產灰砂磚就是把風積沙當原料,每天生產20萬塊,每年需用沙在20萬噸以上,它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是可觀的。”
奈曼旗現已發展到38家吃沙用沙企業,開發生產的沙產品達100多個,年用沙量超過50萬噸,產值超過20億元。
奈曼旗委書記王廣權說,發展沙地工業,奈曼旗沒占用農民一分土地,反而每年從沙地中“吃”回1000多畝土地用于造林種草,實現了“經濟生態化”和“生態經濟化”的良性互動,走出了一條創新型道路。(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