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河南夏糧總產再創新高,達637.2億斤,實現了夏糧生產總產量“十連增”。“連年增產的背后,特別是在糧食作物育種方面,科技的支撐作用功不可沒。”河南省農科院院長馬萬杰研究員近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對于河南夏糧“十連增”進行了解讀。
農業科技進步帶動糧食增產
“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小麥、玉米品種,分別經歷過9次和8次大的更新換代。每一次品種更新,都會帶動單產水平的大幅提高。”在馬萬杰看來,夏糧總產量連年增產,農業科技的進步是一個關鍵因素。
“2004年和2007年,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鄭麥9023’優質專用小麥和‘鄭單958’高產優質玉米,累計推廣面積分別超過2.1億畝和4.9億畝。”馬萬杰算了算,“它們分別增產了41億公斤和280億公斤。”
馬萬杰還提到了低直鏈淀粉水稻、高蛋白大豆、雙低油菜等新品種,這些也讓他滿懷信心:“這一系列高科技種子的育成和大面積種植,為河南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為進一步說明科技對于傳統農業的改變,馬萬杰告訴記者這樣一組數字,目前,河南省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其中玉米達100%,小麥達98%以上。農業科技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為53%。
依靠科技力量化解新矛盾
“隨著中原經濟區建設的強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將取得跨越式發展,這需要更多的土地,而要保證實現糧食總產的持續增加,也需要穩定糧食用地面積。”馬萬杰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河南要發展就要破解新的矛盾。
馬萬杰欣喜地看到,河南做出了理性的決定: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走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提高土地生產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單產水平,進而提高糧食總產。
“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靠繼續消耗農業水土資源基本沒有余地,靠繼續增加化肥農藥使用也難以為繼,必須盡快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必須把農業科技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馬萬杰說。
馬萬杰告訴記者,面對新問題,河南省農科院及時調整科研方向任務,“集中全院優勢科研力量加強農作物新品種選育工作,實現糧食作物新品種選育領域人才資源的優勢聚集,保持主要農作物的遺傳育種研究水平處于全國前沿”。
增強支撐能力 搭建創新平臺
“在糧食作物育種方面,鄭麥9023、鄭麥366、豫麥47、矮抗58、周麥18、新麥18等優質高產小麥品種,以鄭單958、浚單20為代表的一批耐密高產玉米品種,成為河南省小麥、玉米生產的主導品種。”馬萬杰表示,“夏糧‘十連增’,農業科技支撐作用不可替代。”
把科研條件升級作為主要突破口,馬萬杰說,河南省農科院搭建自主創新平臺,投資12億元建設河南現代農業研究開發基地,涵蓋現代化的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節水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等內容。集中優勢建設好國家和省部級研發平臺,先后承建了小麥國家工程實驗室、農業部動物免疫學重點實驗室、國家小麥改良中心鄭州分中心等50多個國家或省部級研究中心(基地、實驗室),建成了農作物種質資源中期庫和海南科研工作站。
前不久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讓馬萬杰欣喜不已:“這為新時期的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推動中原經濟區建設作出更大貢獻。”(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