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始建于1998年,是以美國和俄羅斯為主,日本、加拿大、歐洲航天局成員國和巴西等總共16個國家聯合參與的國際合作項目,總投資超過1000億美元。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工程,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個國際合作建設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計劃最早由美國提出,于1984年得到美國總統里根的批準,但建設難度大和耗資過高使得這項計劃沒有取得進展。1993年,克林頓入主白宮后提出將這座空間站由美國獨自建造改為國際合作建設,從而使這一計劃得以“生存”下來。
1993年11月1日,美國航天局與俄羅斯航天署簽署合作建設國際空間站協議。1998年3月7日,美俄簽署有關這一合作的一攬子基本文件。根據協議,國際空間站的80%建設資金由美國負擔,美國航天局負責牽頭對國際空間站實施總體領導和計劃協調。
如今,國際空間站已基本建設完畢,其工作壽命將至少延長至2020年。其項目參與國把國際空間站視為未來人類進入更遙遠太空的重要“踏板”。
目前,在國際空間站上開展的科研活動主要是對地觀測、天文觀測、人體生命科學研究等。相對于地球而言,在空間站進行這些研究具有諸多優勢。例如,在太空微重力方面,國際空間站能為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地面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