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河北省文物局獲悉,《中國大運河河北段遺產保護規劃》已經國家文物局批復同意并由河北省政府批準公布實施。
大運河流經河北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5個設區市,總長近六百公里,沿線分布著大量的文物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次規劃詳細分析了河北段大運河遺產構成,對遺產進行了綜合評估與分級,在明晰大運河遺產保護區劃與管理規定的基礎上,確定了相應的遺產保護措施,制定了河北段大運河遺產整體管理規劃、展示規劃、考古規劃以及生態景觀要素保護措施等。
河北段運河沿岸保留了類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情況參差不齊。規劃還對運河沿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保存現狀評估,并指出因河北段運河航運功能的喪失,依賴于運河航運而產生和發展的民間文化及民間風俗也隨之衰退。諸多活躍于運河沿岸的民間戲曲、手工藝處境艱難,如果不能及時將傳統民間技藝傳承下來,將面臨消失的危險。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表示,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取得了較大進展,在摸清全線運河遺產家底、大運河沿線重點文物搶救保護、申遺前期準備等方面做了大量切實有效的工作。
大運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份,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將于2014年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