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自主研制了空間天氣物理預報模型和各種經驗預報模型,使我國成為少數幾個擁有空間天氣物理預報模型的國家之一。
投資近2億元的子午工程在兩年的試運行中運行穩定,功能性能達到設計指標,10月將接受國家竣工驗收。“通過子午工程的建設,我們在國際地基觀測中逐漸占有重要地位。”重點實驗室主任、子午工程總工程師王赤說,美國最近發布的2013—2022年太陽和空間物理發展規劃特別提到子午工程,表示將積極參與以子午工程為基礎、并由中國科學家倡議發起的國際空間天氣子午圈計劃。
談到實驗室近幾年的發展,王赤介紹,從2006年被批準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到2009年1月通過驗收,實驗室進一步凝練了目標和發展方向。“我們主要側重三個方面:探索新的探測手段和技術,包括天基和地基的;建立以物理預報為基礎的綜合預報方法,為航天、通信、導航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以及需要提供有關的科學基礎;弄清災害性空間天氣過程的物理規律,形成空間天氣連鎖過程的整體性理論框架。”
探測到第一手數據無疑是其他兩項研究的前提。正如王赤所說,近兩年,子午工程的實施讓我國地基探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此外,我國第一個為星上有效載荷測試標定的紫外輻射定標系統也已建成。同時,在天基探測方面,以北京大學涂傳詒院士提出的初步設想為基礎,實驗室正在積極推進“夸父計劃”的實施。
該計劃由一顆位于日地系統第一拉格朗日點(也稱L1點,即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引力平衡點)的衛星“夸父A”和兩顆沿極軌共軛飛行的衛星“夸父B1”“夸父B2”組成綜合觀測系統,將用于連續監測太陽劇烈活動及其導致的日地空間環境連鎖變化的全過程。
“這個計劃被列入了中科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同時,這是個國際合作項目,中國負責‘夸父A’星的發射,而歐空局初步表示將研制‘夸父B1’‘夸父B2’,他們將在今年11月作出最終決定。”王赤說。這將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系統的、端到端的日地空間探測計劃。
“它的探測數據會加深我們對日地活動關系中空間天氣基本物理過程的理解,而我們將據此不斷建立和完善空間天氣預報模型,建立基于物理的從太陽大氣到地球空間的集成預報模式,最終實現數字空間天氣預報,為太陽活動對地球空間環境影響的研究和預報奠定基礎。”王赤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