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以前,從事多媒體展示技術的西安靈境科技有限公司總裁徐建榮尚不敢奢望他的事業能有今日之發展:由幾十人的規模壯大到擁有260名員工,公司所屬的專利從無到有,年產值今年預計超億元……
“多虧了省里為公司輸送了‘首席工程師’,我們才得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徐建榮說。
擁有各類科研人員110萬的陜西省是科技資源和人才大省,但“盛名”之下,民營經濟欠發達,中小型企業人才匱乏、科研力量不足。與此同時,許多科技成果沒有實現轉化,成了“躺在報告里”的成果。
據新華社報道,為解決中小型企業科技力量的不足,2010年底,陜西省建立了中小企業首席工程師制度,每年選派高校、科研院所的100名工程技術人員到中小科技型企業掛職。“首席工程師制度是在科研人員和企業之間建立起‘一對一’、長期穩定的技術依托關系,打破人事關系‘終身制’,實現人才資源優化配置,解決企業面臨的突出科技難題。”陜西省科技廳廳長奚正平說。
至此,徐建榮和吳亞峰原本平行的生活開始產生交集。2011年初,吳亞峰作為第一批“首席工程師”被選派到靈境科技有限公司。從那時起,這位信號與信息處理領域的專家每周來公司2至3次,指導解決技術問題,遇到重大科技難題時,便借助于他背后的高校資源尋求解決。
在吳亞峰的帶動下,公司的科研人員從十幾人增加到五十多人,成立了自己的研發中心,擁有的專利從無到有,產值一年一個臺階,今年預計將超過億元。“通過到企業掛職,我也開闊了眼界,提升了實踐能力,不再像以前一樣‘閉門造車’了。”吳亞峰說。
受益于“首席工程師”制度,越來越多的陜西中小型科技企業開始借助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揚帆出海”。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陜西中小科技型企業技術效益額從2010年的102億元上升到216億元,增長111.7%。今年上半年,陜西省中小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830億元,同比增長25%,成為陜西“穩增長”的重要力量。(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