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的望京到和平里北街,從簋街到東直門外,從安定門到青年溝,這不是一條旅游路線,而是一個音樂愛好者為了買到一張CD丈量過的街道。走完這一趟,這位音樂愛好者第一次發現,自己與音樂的距離,竟是那么遠。
近日,北京的狄先生被歌手汪峰的一曲《北京北京》打動,于是,他想買一張收錄這首歌曲的CD。
當然,在大型圖書商城,要買到狄先生需要的正版CD可能不是件難事,但在他印象中,就近找到音像店就像找飯館一樣輕松,然而他卻出師不利,跑遍望京地區的各大商場都一無所獲,音像店不是已經撤走,就是柜臺里擺滿熱門影視劇的碟片。
在望京失利后,狄先生轉戰和平里,無果,“大概這里不夠繁華”,他想。于是,他從更繁華的簋街步行到東直門外。途中,藥店、飯館、發廊,隨處可見,偏偏音像店“消失”了。幾天后,他又出去搜羅,在青年溝路,終于看到標著“音像”二字的指示牌,然而這家開在內衣店里的唱片店,大門已經落鎖。
狄先生的“尋歌之旅”竟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最終,在崇文門的一家唱片店中,他買到了店里最后一張收錄了《北京北京》的CD,價格為78元。
遍尋不見唱片店的狄先生認為,這可能是“免費下載”惹的禍。
近日,有關音樂下載將收費的消息傳出,稱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包括華納、環球在內的幾大國際唱片公司將聯合國內酷狗、酷我、百度、QQ音樂等多個音樂服務網站,嘗試采取音樂下載收費制度。
免費音樂叫停,唱片業能復活嗎?
從“免費”開始,唱片業進入寒冬
幾年前,狄先生每次外出,總有小販向他兜售盜版CD,每張收錄幾十首歌曲,開價10元。如今,這場景卻極為少見了。
“連盜版都銷聲匿跡,何況正版。”狄先生感嘆。
唱片難覓的當下,人們又是怎么聽歌的?狄先生發現,年輕人聽歌的方式與自己不同,他們習慣從網絡上下載,只需輸入歌曲名稱或歌手名字,就可輕松出現多個鏈接,各種格式和大小的音樂一應俱全。免費、快捷的網絡下載方式,讓多數聽眾不再走進唱片店,隨之而來的便是唱片店倒閉、唱片銷量下滑、音樂人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大家幾乎眾口一詞“唱片已死”。
紅火了多年的唱片業,在2007年進入“寒冬”。在北京海蝶音樂公司總裁畢曉世看來,“唱片銷量不斷下滑、選秀節目出現彩鈴下載業務、網絡的影響,對唱片公司都是打擊”。
“從2007年開始,唱片銷量以每年40%的速度在下降,當然,現在已經沒那么大的幅度了,因為基數已經很小。”環球音樂的銷售總監何先生介紹說,現在唱片銷量能到幾萬張,就算一線歌手了。
唱片賣不出去,唱片店也陸續關門。現在還堅持開唱片店的郭誠曾統計過,在2005年左右,北京的獨立唱片店大概在2600家以上,此后,以每年500家的速度在減少。
歌手阿筎那就體會過出唱片的艱辛。起初,自己創作的40多首音樂作品,無人愿意買,她便選擇自己演唱。而到最關鍵的一步——發行,她也得自己去跑。2008年,她找到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了5000張CD,其中3000張由對方負責發行,自己留下500張,剩下的1500張基本都在新華書店售賣。直到2011年,阿筎那在新華書店的音像制品賣場還看到,自己的CD被擺在貨架的明顯位置。
唱片賣不動,歌手只好靠商業演出賺錢。“唱片成了歌手的附屬品。”何先生說。
如今,只有兩類唱片能賣出去,一類是偶像型歌手、選秀歌手的唱片,一類是古典音樂唱片。何先生介紹說:“選秀歌手在比賽過程中積累了許多粉絲,不管他的音樂是否好聽,粉絲只當收藏品來買。而古典音樂發燒友對音樂的品質要求較高,他們不會買盜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