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度設計上,“轉板”條件主要不是看公司存續期幾年,而是看是否將新科技型產品實現了產業化。新三板就像老母雞,要等雞蛋孵化一段時間后,證明這個技術是成功的,可以進行批量化生產,進行產業化,才具備轉板條件。因為“那時科技變成了工程,變成了批量化的工業化的大生產”。
李才元強調,新三板應毫不動搖地堅持“以科技發明為第一標準”,而不能僅以小微型企業為標準。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通常都是有可能將科技發明轉換成新的有利于民生的科技產品,進而引領新的消費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企業。
在“科技金融思維”的審視下,當下由于新三板擴容引發的資本熱潮,很可能隱含著隱患。目前,對于新三板市場,政策支持、IPO預期成為資金追捧的最大動力,但這也許并不符合科技型公司自身的成長規律。
“要體現科技型企業的孵化功能,需要堅持價值投資的長線資金,鼓勵長期持有,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投資者,短期內不應該也不可能收回投資,但從長期看,則有可能產生巨額利潤。”
李才元表示,中國一直期待通過資本的力量來推動科技研發和創新,但不論是中小企業板還是創業板,都沒有很好的明確企業的科技屬性,結果是泥沙俱下、炒作成風。
由此來看,新三板可能是中國資本市場“洗心革面”的最后機會,這是防止中國股市變為賭場的關鍵一步。因此,“新三板雖小,卻可能畫龍點睛,它將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眼睛”。
如果把新三板放在全球金融危機深化發展的背景下,其意義就更為深遠。金融危機的主要特征是“資源泡沫”泛濫,大量貨幣都去炒作房地產、大宗商品這些資源類產品。資源的相對稀缺性很容易受到熱錢追捧,但結果是造成原材料價格上漲、物價上漲、租金上漲,嚴重影響了實體經濟運行,老百姓的民生事業和福利也成為犧牲品。
李才元認為,這使得“分蛋糕的人越來越多,做蛋糕的人越來越少”,科技創新領域反而顯得“金融饑渴”。因此,真正走出金融危機陰影,只有在“科技金融”上破題才行,這不僅是中國經濟的轉型難題,更是世界經濟真正復蘇的關鍵一步。
“科技金融”是個完整的融資體系,目前中國的創投、私募等投資機構已經不少,而在資本市場上開辟“新三板”,則應該成為這些資本的“主戰場”。
“如果新三板不能更好地擔起扶持和服務科技創新的使命,就有可能出現資本又一次錢生錢空轉。”李才元對記者說,“那只能是又一個泡沫”。(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