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三大電信運營商預計投資3700億元用于提高光纖入戶數量,光纖招標規模將達9400萬公里。中國聯通還表示今年要將北方10個省(區、市)的光纖通達率提升至72%。
然而,在“寬帶中國”戰略指導下的光纖入戶工程卻并不如預期的那樣“風雨無阻”。相反,來自各方的壓力和利益博弈使得光纖寬帶無法真正得到有效的普及。
實際上,經過幾年的努力,光纖基本已覆蓋大多數居民小區,但與之相對的是較低的實裝率。由于對光纖寬帶的認知不清、安裝價格的高昂以及需求導向不足等原因,用戶更偏向于使用普通寬帶,而不是光纖寬帶。
我國第三大通信企業烽火科技集團技術總監李漢兵介紹,光纖寬帶成本比一般寬帶要高,在資費上不占優勢。以武漢電信寬帶為例,普通4M寬帶資費為999元/年,12M光纖寬帶資費為2年2000元,費用須一次性付清,且要捆綁每月最低消費49元的電信手機一部。
如此算來,光纖寬帶表面上收費與普通寬帶相差不大,但卻存在強制消費的規定,用戶實際每年要多消費將近600元。而對于大部分寬帶用戶來說,平時上網主要是聊天、瀏覽網頁、玩游戲等,這些基本的需求一般帶寬就能滿足,因此居民更傾向于低價的傳統寬帶,而對光纖寬帶這樣的“高級”技術“不買賬”,對光纖寬帶接入積極性不高。
專家指出,在光纖通信行業,網絡投資建設與市場之間往往存在一定滯后性,從而導致前期投入大,市場回報又不能及時彌補投資缺口。李漢兵說,雖然國家把光纖寬帶作為戰略提出,但是并未出臺實質性的措施給予優惠補貼,許多運營商因擔心投入過大而始終不敢放開投入。
另一方面,電信運營主體的多元化使得小區光纖設施設備維修、養護工作的主體無法明確。為了搶占市場,同一小區往往有多家運營商鋪設光纖設施,導致大量的重復建設。部分開發商在施工中不為光纖接入預留通道、接入設施等,物業公司還強行收取“施工配合費”等額外費用,導致小區不能實現光纖業務的公平接入。用戶的利益受到損害,也是“有苦說不出”。
光迅科技公司產品開發管理部經理鄭彥升坦言,利益糾葛使得各方無法就光纖接入達成統一意見,這個通信系統運行多年所產生的弊病亟待解決,以為光纖接入工程大規模鋪開掃清路障。
市場潛力釋放還需加大扶持加強監管
“政府的政策很重要,政策不出臺,開發商、制造商、運營商的積極性就上不來。”建議國家對新建住宅寬帶建設給予優惠,對成本、稅收、財政進行補貼。出臺類似“家電下鄉”的政策,激活農村寬帶市場。
盡管處于起步階段的“寬帶中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李漢兵估計,未來3至5年內,光纖寬帶市場將走上正軌,從而迎來大發展的時代。持有這樣觀點的還不止李漢兵一人。
早在1981年,在趙梓森的帶領下,我國就誕生了第一個實用化的光纖通信工程。隨著近年來技術的發展,寬帶網絡服務已經深入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民眾生活,在商務交易、文化娛樂等領域都有良好的發展。
我國正在努力改變過去5年寬帶建設在國際上相對落后,并且差距被不斷拉大的不利局面。世界電信巨頭阿爾卡特朗訊首席執行官本·韋華恩說,“寬帶中國”工程不僅能給客戶帶來更豐富的業務,而且將推動中國電信產業不斷向前發展,將“使中國進入一個真正的數字經濟時代”。
專家建議,為了真正釋放“寬帶中國”的巨大市場潛力,迎接“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中國還需加大對光纖寬帶的扶持,加強對行業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