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一滴油,只需五分鐘,就能判定這種油是“地溝油”還是食用油,準確率達到90%以上。日前,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楊朝勇教授、生命科學學院工程師黃慧英與廈門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高級工程師高靜聯合開發的高場核磁的“地溝油”檢測方法,順利通過衛生部專家組論證和盲樣考核,從全國七百多項檢測方法中脫穎而出,被衛生部推薦為“地溝油”四大儀器檢測方法之一。
“地溝油”的來源、成分千差萬別、非常復雜,再加上不法利益的驅動,“地溝油”炮制者對“地溝油”的“精煉”加工,更使得“地溝油”與食用油真假難辨,檢測難度非常大。2011年“地溝油”事件后,以廈大為主的科研團隊,一直致力于攻克這個難題。
黃慧英介紹說,檢測過程中最難的就是檢測指標難以明確。在研究過程中,科研團隊發現利用核磁共振譜儀,可以看到相同類型的植物油品在圖譜上有相似的譜峰。而“地溝油”則因為經過多次加工,在高溫氧化、外源性物質加入等作用下,發生劣變反應,產生醛、芳香化合物、反式共軛烯烴、氧化產物、游離酸等特征產物,這些特征物會影響油品的譜峰變化。通過對上千份“地溝油”、正常油樣進行分析,考察不同油樣的分子水平差異,研究團隊總結出“地溝油”劣變規律,進而提煉出設定判斷“地溝油”的5個指標閾值,極大提高了對“地溝油”判斷的正確率。
據介紹,高場核磁方法無需樣品前處理、分析時間短、分析成本低,而且操作方便,可以在商檢、質檢、疾控系統、食用油生產及進口單位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