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非遺傳承人,雖然身懷絕技,但在所傳承項目的經營和推廣方面并不擅長。幾年前,北京市有關部門出資,把首都機場附近的一處院落無償提供給包括康玉生在內的8位非遺傳承大師使用,每人一座小樓,統稱“燕京八絕”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但是由于康玉生年事已高,他所在的北京地毯五廠人手不夠,加之生活配套不完善,最終宮毯項目無奈退出了那個院子。
近年來,也有一些非遺項目,得益于傳承人的年輕、活絡,交際、推廣能力強,逐漸闖出了一片新天地。比如,古琴,一度因為“曲高和寡”瀕臨失傳。但在北京市大興區,記者看到傳承人王鵬打造了一個琴人的夢工廠——“鈞天坊”古琴制作基地:這塊一萬多平方米的園區,不僅擁有古琴制造車間和技藝精湛的斫琴師,還有裝飾古雅的琴室以及專業的古琴錄音棚和音樂廳,出版了大量關于古琴的著作和音碟,一年至少培養120個學生。此外,王鵬還堅持不懈地舉辦古琴推介會,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和關注古琴。
畢竟,術業有專攻,傳承人不可能個個都有這樣的推廣能力。如何在傳承中引入專業力量推廣,而不是依賴于傳承人的個人特質,已經成為非遺保護部門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探 索
近年來,國家對非遺保護和支持力度不斷加大。截至目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已經先后認證了三批,共1488位。但是,縱觀三批傳承人名錄,入選者年齡大都六七十歲,耄耋翁媼居多,年富力強者甚稀。
如何構建更加成熟、科學的傳承人保護長效機制,培育文化傳承新生力量,正在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熱點。
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對各級傳承人給予支持。“十二五”期間,文化部還將繼續對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予以資助,同時要求傳承人開展長期穩定的傳承教學活動,研究制定學藝者的激勵政策。
令人欣慰的是,傳承人自身也在抱團取暖,共同探索創新發展之路。2009年10月8日,由一批北京工藝美術界的非遺傳承人發起的北京天寶樓文化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一批國家和北京市的非遺傳承人與天寶樓公司簽訂經紀協議,委托天寶樓經營管理他們的藝術精品。
2011年4月,天寶樓聯合翰海拍賣公司,舉辦了首場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專場拍賣會,14件上拍的工藝精品均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作,其中有8件作品成交。牙雕大師欒燕軍的作品“群仙祝壽”拍出28萬元的價格。
“非遺精品走向市場、走向收藏界,這是一次市場化運作的里程碑式的活動。”天寶樓公司總經理萬紫指出,組建專業經紀人公司,把各自獨立的非遺傳承人聯系起來,形成合力與規模,將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繁榮創作,打造品牌,開拓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