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羅來康正在接受光明日報記者采訪
一張書桌、幾張椅子、一個小書柜、一頂吊扇……走進羅來康在淡水第六小學的辦公室,記者很難想象,他從這么簡陋的環境里輔導出了一批小發明家。
“我要在孩子心中種下發明的種子。”今年67歲的羅來康談起科普教育,樂呵呵的,神采奕奕,看起來只有50歲。5年來,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輔導近400多名學生,其中16名學生的發明獲得國家專利。他的事跡,還得到了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組的關注。
羅來康,曾任山東省特種粘接技術研究所所長,曾獲得國家突出貢獻專家獎。2006年,因身體原因,他提前退休,來廣東惠州大亞灣休養定居。200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羅來康走進課堂,當起了“科技顧問”。為了每天能到大亞灣西區幼兒園、淡水第六小學、惠陽一中、惠陽崇雅中學4所學校輔導學生,羅來康辭掉了北京兩家公司月薪逾萬元的工作。
和孩子們一起“玩”,他分文不取。不單是免費上課,對表現好的學生,羅來康還自己貼錢給他們買小禮物進行獎勵。很多人不理解這位曾帶出一批碩士、博士的老教授,現在怎么和一群4歲─15歲的孩子們“玩”在了一起。羅來康說:“我希望現在的孩子能在發明創造中找到自信,獲得成功。”
“我想發明萬能零食機,隨時都可以做出好吃的!”在科普課上,問到最想發明什么時,一位低年級同學的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而羅來康卻對他豎起了大拇指,他說:“所有的發明都源自人類美好的愿望。記住,這是把夢想變為現實的重要一步!”
在孩子心中種下發明的夢想,是羅來康最大的愿望。在羅來康的課堂上,沒有艱澀難懂的理論,而是充滿樂趣的游戲、趣味故事、科學小實驗。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創造。
曾俊龍是淡水第六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前不久,他發現在學校里很多同學的紅領巾因為沒有系緊而掉落遺失,他就萌生了一個想法:發明一個小裝置套在紅領巾上,每當松脫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及時提醒粗心的同學。在羅來康的輔導下,他把奇思妙想做成了實物。
“把學校里的‘差生’、調皮搗蛋的孩子都給我送來,我能把他們教好。”羅來康對幾所學校的負責人說。他認為,“突發奇想是發明家最重要的特質,調皮搗蛋的孩子愛玩,培養他們的興趣,他們就會更加投入。”
在教學中,羅來康每天應對著孩子們各種奇怪的問題,樂此不疲。“孩子們不把我當老師,把我當他們的大朋友。”他自豪地說,“我和他們在一起,自己也年輕許多,而且越來越有靈感了。”
為了讓更多的孩子成為發明創造的能手,如今,羅來康呼吁在惠州啟動“百名小發明家培養工程”、打造“發明創造示范基地”。
“培養發明家,要從5歲娃娃抓起,要給他們的成長提供‘教室’和‘舞臺’。”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