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09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2.1%,較2011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普及率的增長幅度相比上年繼續縮小。而網民增長率減小的趨勢也會對整體互聯網商業模式產生影響。向個人服務收費難度加大,而企業收費方面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互聯網個人收費存在天然缺陷。相比于線下需求而言,網民在互聯網上并不存在剛性需求。互聯網作為信息的主要載體,其對用戶的實際價值較低。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角度分析,人最重要的需求是安全感以及生理需求,但互聯網提供的往往是較高層次的需求。這種特性無法為其建立穩固的個人收費基礎。而除了天然特性之外,網民結構特征的變化也加大了付費難度。
網民互聯網使用行為理智,付費意愿降低。網民規模的放緩意味著新用戶挖掘空間減小,人口紅利優勢結束。新用戶減少意味著網民互聯網使用年限增加,互聯網技能提升。這種狀況會導致互聯網使用行為更為理智。目前主要向個人收費的服務主要集中在娛樂方面,包括網絡游戲、付費網絡視頻等,雖然收費方式有些差別,但總體而言,用戶對于互聯網行為使用的成熟和理智并不利于收費。
而對于不同類型的個人收費服務而言,面臨的問題也有所不同。網絡游戲一直是互聯網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也是面臨收費問題最多的服務之一。一方面,網絡游戲用戶規模基本持平,且增長率持續下降,直接影響付費用戶的規模增長;另一方面,網絡游戲類型多樣,但盈利能力較強的游戲類型用戶下降,如大型多人在線將角色扮演游戲(MMORPG)。同時,付費服務則面臨同質化產品較多以及付費意愿不強的問題。以付費視頻而言,用戶大多找到其他免費資源,也可以等待廣告,這種習慣短期內很難改變,加大收費難度。
互聯網粘性的提升加大企業關注程度。與個人付費相反,互聯網已經成為與電視、報紙一樣人們生活的習慣性行為之一,而且大有替代之勢。這種狀況促使企業不得不大精力投入到互聯網渠道的宣傳和推廣。包括網絡廣告、電子商務等服務有很大發展空間。當然,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雖然企業付費空間巨大,但無論對于營銷推廣還是產品銷售,將用戶細分實現精準化推送是未來個體企業能否盈利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