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已成功從日本近海地層蘊藏的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中分離出甲烷氣體——這是全球首次通過在海底分解“可燃冰”取得天然氣,標志著日本在可燃冰開采的商業化進程中邁出“關鍵一步”。
日本經濟產業大臣茂木敏充表示,希望能在克服技術難題后實現可燃冰的大規模開采,從而讓可燃冰成為日本的“國產能源”。對此,業界專家反應不一:肯定的態度認為,可燃冰利用符合全球環保趨勢,一旦找到商業化捷徑,或將影響全球能源供應格局;質疑的聲音則表示,可燃冰開采至今沒有完美的方案,日本此舉風險巨大,可能會引發環境地質災害。
“破冰之舉”或影響全球能源格局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李壽生一直關注日本“可燃冰”的開采動向。“這是一個好消息,對于人類新能源的開采是一次重大突破,未來有可能為替代傳統能源提供一種新思路。”
“可燃冰”實際上是一種天然氣水合物,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積物或陸域的永久凍土中,系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因其外觀像冰且遇火可燃,又被稱為“可燃冰”。
作為“后石油時代”的重要替代能源,科學家估算,全球可燃冰的能源總量相當于已知石油、煤及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總量的兩倍——顯然,對于任何一個國家,這都是一筆潛在的巨大能源財富。
“日本從未停止過對新能源的勘探、開發和利用,特別是海洋資源的研究。”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副總工程師林融指出。
據林融介紹,日本經濟產業省曾于2001年7月發布了一個為期18年的“可燃冰開發計劃”,第一階段已于2008年結束,主要是確認相關海域蘊藏大量的可燃冰以待開發。“2009年至今正處于第二階段,主要目標是進行生產試驗。近期還將進行一次分離提取甲烷氣體的作業試驗,從而為2016年至2018年第三階段的商業化開采進行技術鋪墊。”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史丹認為,盡管短期內日本還難以實現可燃冰的商業化開采,但卻會帶動其他國家加大對可燃冰開采的科研進度。
結合近期美國掀起的“頁巖氣革命”,有業內專家認為,由于可燃冰的開發利用將給天然氣市場提供更多供應可能性,因此世界能源市場的格局將在未來時期發生改變。
環境地質風險成開采瓶頸
由于“可燃冰”多埋藏于海底巖石中,與石油、天然氣相比不易開采和運輸,因此世界上至今沒有完美的開采方案。
“天然氣水合物藏的開采會改變其賴以賦存的溫度、壓力條件,從而引起大量分解。因此在‘可燃冰’的開采過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實現對溫壓條件的控制,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環境問題,例如加劇溫室效應、海洋生態變化以及海底滑塌等。”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前總工程師張洪濤說。
顯然,如果技術上不過關,開采可燃冰將面臨極大的風險。考慮到“可燃冰”開發不當可能引發的環境地質災害,各國均采取了謹慎的態度和明智的做法——在沒有找到理想方法解決環境影響之前,不能像常規一次性礦產資源那樣大量開采。
目前,已有地質專家對日本此次采取的“減壓開采法”提出警告。
“減壓法”是在蘊藏有“可燃冰”的海底打出大量深孔,灌入二氧化碳減壓,使“可燃冰”釋放出甲烷。“此法成本較低,適合大面積開采,尤其適用于存在下伏游離氣層的天然氣水合物藏的開采。但它對天然氣水合物藏的性質有特殊要求——只有位于溫壓平衡邊界附近時,減壓開采法才具有經濟可行性。”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祝有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