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擔憂原油、天然氣過度進口,擔心能源命脈受制于人。但當電子工業、生物醫藥工業的關鍵零部件、原材料幾乎全部依靠進口時,工業革命的基礎在哪里?”
程京坦言,中國發展的新興產業中,有許多關鍵原材料不能自給,成為工業革命的一大短板。主管部門往往關注速度、關注產出、關注對GDP的貢獻,都是最后的環節。
“誰去關注最開始的環節?”面對原材料工業研發在頂層設計的弱勢地位,程京很無奈,“對于工業的理解,不能如此片面”。
這種“不專業”甚至還踐踏了科研工作者應有的尊嚴。
“別看我在清華大學當教授,很風光。但是一換到企業領導的身份,就只能把臉面擱在一邊,低三下四去求政府官員高抬貴手。”程京說,他很多時候需要親自在酒桌上應酬。在這位工程院院士、清華教授的背后,有著一番不為人知的酸楚。
政策“不暢通”嚇退創業人才
創新不僅需要開辟入口,更要規劃出口;不僅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有進無出的制度困境,會讓招來的人才再度流失
“用5—10年時間引進2000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這是《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列舉的目標。從千人計劃到長江學者,從國家戰略到地方引才,在人才的競爭中,中國使出全力。
但是,像程京這樣的“老海歸”,面臨的往往是“出口”問題,也就是找到用武之地,找到施展空間。“如果發現沒有門沒有路,那么想進來的人就會望而卻步,已在其中的人也會抽身離開。”在程京看來,人才是革命的要素,信心是留人的關鍵,而政策是信心的來源。
“在生物領域最頂級的雜志中,每期至少有1/3的文章署名中有華人。”但當追問這些華人在哪貢獻、為誰服務時,答案往往令人失望。“我讀到一個數據,在醫藥與生命科學行業,全球44%的CEO認為應該在中國加大研發投入或建立研發中心。如果政策依然未能打通出口,恐怕會有更多人才轉而去為他人服務。”
如何破局,程京有著自己的思考。在北京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掛職期間,他曾被咨詢一個問題:如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
程京的回答很簡單:一是退稅,一是政府采購。“退稅應該退給創業者,讓他們的日子好過一些,幫助他們挨過創業期,以免半途而廢。”
而政府采購,則是程京認為的高新技術企業產品商品化、實現盈利的便捷通道。“每家高新技術企業都有若干產品,如果政府有針對性地進行采購,幾個億、十幾個億的銷售額都并不見得是難事。”博奧的耳聾基因芯片,就因為有北京市的政府采購,而實現了億元的銷售量。
在程京看來,第三次工業革命早已開始。“這次中國有著最好的歷史機遇,不應再錯過。”程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