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道,NASA的開普勒系外行星探測器目睹了一場奇特的宇宙現象,在一個由白矮星與紅矮星構成的雙星系統中,科學家發現相對論效應。當白矮星通過紅矮星前段時,由于其自身強大的引力場將來自紅矮星的光線扭曲,上演了一幕雙星系統廣義相對論現象的真實寫照。白矮星作為低質量恒星最終的演化產物,被喻為“死亡恒星”,它的體積很小,質量卻很大,這意味著白矮星的密度僅次于中子星等高密度天體,本項研究結果發表在4月20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根據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菲爾·繆爾黑德介紹:“這個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和紅矮星年齡都非常大,前者的體積顯然更小,但質量更大,典型的白矮星擁有地球般大小,卻有著太陽級別的質量。”密度極大的白矮星也擁有強大的引力場,當它從紅矮星盤面通過時,科學家還以為是一顆較大的系外行星,由于NASA的開普勒探測器主要通過凌日法尋找系外行星世界,因此當行星通過恒星盤面時就會改變原有的亮度變化,形成有規律的明暗現象。科學家將這顆紅矮星雙星系統命名為KOI-256。
鑒于開普勒望遠鏡對恒星亮度極為敏感,相當于5000公里外觀察一只跳蚤。繆爾黑德認為起初他們根據恒星亮度的變化推測是一顆巨型氣態行星,大約與木星體積相當,但是這顆天體的強大引力場導致雙星系統出現擺動,于是科學家認為這并不是一顆行星,而是白矮星。對此,NASA開普勒項目科學家道格·赫金斯認為他們正在目睹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在一個遙遠的恒星系統中上演,該理論認為當光線通過大質量天體后,會發生傳播路徑的改變,科學家將其用于研究暗物質和暗能量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