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免費引發的爭議
上周三,當當網宣布,除少數品種外,其他電子書均免費下載,一時引發免費下載潮。很快,京東商城在第一時間緊急上架5萬本電子書,并打出了“免費誰沒有?好書你沒有”的口號。
這股熱潮一直持續到上周五24時。“當當網這次活動,我覺得更多的是在培養讀者閱讀電子書的習慣,讓電子閱讀更加深化。”當當網聯合總裁李國慶如是說。
面對讀者的熱情,作為電子書內容提供商的出版社卻認為,大部分讀者的參與和閱讀本身并無多大關聯。湖南文藝出版社副社長陳新文說:“電子書免費下載一時引發眾人的關注,更多是一種從眾的心理使然。你下了,我不下,我覺得吃虧,就像人們見著排隊都要排一樣,這還是一個網絡排隊的心理。”據他分析,免費一結束,電子書買賣還是一切照舊。
更有甚者,認為此舉于出版業不但無益,而且有害。作家出版社副總編輯、中作華文數字傳媒公司總經理劉方謂之“出版行業今年以來最大的侵權事件”。據劉方介紹,免費第一天的上午,他就接到近10位作者的來電,他們對當當網的免費行為表示極大憤慨。此后,作家出版社進行了積極取證,并保留用法律手段保護作者及自身權益的做法。最后,作家出版社的近千本電子書已于上周三中午全部下架。
中國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錫培也表示,“這次電商完全越權了。”“除非它們為版權方提供所有電子書的保底費用,當當和京東沒有免費的權利。”
平臺定價的風險
“電子書的定價權,理論上應該掌握在內容提供商手里。”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對記者表示。
前幾日,出版商沈浩波對三大網店“說不”,多多少少凸顯了長期以來,作為中國出版內容提供商的傳統出版社,相較網絡銷售平臺顯現的弱勢。
還以紙質書為例。“有的書,當當售價,比社內的折扣還低。我們編輯都愿意從當當進貨。我們太軟弱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傳統出版人對記者表示,“軟弱的同時,也表明了出版社最初對數字出版的預期不高。”
近兩年,自從2011年京東商城圖書驚世駭俗的“6·18”折上5折促銷活動開始,電商圖書的價格戰越打越酣。今天,讀者再也不會認為新書5折是個很低的折扣。“書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據記者了解,出版社現在已經有了“專為折扣降價而設計”的圖書。“對讀者來說,花16塊錢買一本8折書和22塊錢買一本五折書,哪種心理感覺更好呢?”
為何,傳統出版社會對網上銷售平臺如此依賴?按某出版企業高層的觀點,她的營銷觀是,“一本品質一般的書,通過技術操作,可以以一定成本拿到良好的榜單位置,并極大拉動銷售,說不好就成了暢銷書。這話無疑能令那些為銷路苦惱的編輯們眼前一亮”。由此可見一斑。
對紙質書的定價權控制如此,電子書免費下載便來得不那么出乎人意料了。
只是,百道網CEO程三國稱,“在電子書市場種種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電商平臺自作聰明地大打電子書免費戰,這聲吆喝僅僅博得了讀者歡心,對于打破電子書市場僵局則有害無益。”
有出版人質疑,電子書免費,跟紙質書低折扣一樣,是一種低水平重復浪費社會資源的惡行。“在電商憑借物流優勢和價格補貼打垮實體書店、零售賣場的同時,頁面資源都被銷量拿走。買榜售書商家拿錢心安理得,出版者拉動銷售造成圍觀興致勃勃,最后的成本,還是都攤到了購書讀者身上。大促大銷、小促小銷、不促不銷的現象,讓圖書這種精神產品的傳播偏離了內容質量,成為了資本游戲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