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畢羽為之喟嘆:“價格不一定完全體現價值,但一定能體現出商品被需要的程度,當書價變成了白菜價,甚至免費了,我們是不是不應在乎自己產品的內在價值,不計其生產成本與實際售價的背離,來培養起一群定位錯位的上帝?”
舊的出版秩序
據程三國介紹,目前,出版社主導的電子書定價大約為紙質書定價的10%左右,而國外電子書往往是紙書定價的50%至70%。由此可見,電子書獲得盈利似乎更遙遠。
“國內出版界,大多還沉浸在對舊的出版秩序的想象里。”中國數字出版機構“唐茶”創始人李如一稱,電子書在中國最初的形態,直接影響了公眾對電子書價格的認知。“為什么大家一定要求電子書定價比紙質書便宜呢?大約十年前,大家開始自制電子書,以分享的名義上傳到網絡。當個體行為變成集體行為,公眾便有了‘電子書可以免費’的認知。其實,這是侵權的。”
的確,在中國,電子書從出生到成長,一直困頓重重。周錫培坦陳,國內的版權政策并不利于數字出版。據介紹,傳統作家和出版社簽約一般是兩年至5年,10年絕無僅有。目前,中國少有電子書、紙質書同步首發的情況,“一本電子書往往尚未上線,版權就已到期了。” 程三國稱,很多出版社因對電子書市場缺乏信心,并未將新書或者優質作品制成電子書。
據記者了解,對電子書內容進行匯聚、整合和推廣,是傳統企業和數字出版企業一直努力為之的事情。現在,幾乎所有的傳統出版社都已經有了專門的拓展數字出版的部門。甚至中國出版集團開始搭建自己的數字出版平臺,譬如“大佳網上書城”。只是現狀,不容人樂觀。在周錫培看來,電子書市場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缺乏真正有效的市場開拓行為。“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家傳統出版社從中盈利。”
與此同時,“京東”電子商務平臺,現已開始撇開傳統出版商,啟動了電子書的直接出版業務。但記者同時獲悉,在數字閱讀領域,電商難敵中國移動等電信運營商也是一個事實。
劉方注意到,在中國移動閱讀排名前100位的圖書中,95%來自網絡文學或原創作品,來自傳統出版社的圖書僅有5%。而電商平臺銷售的恰恰是這些傳統圖書的電子書。而現在能賺來流量的網絡原創的小說品質,讓中國出版集團副總裁潘凱雄深感憂慮。“好多都是泡沫。根本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質量的閱讀。”潘凱雄有時甚至犯難,這些數字出版物賺來的利潤,是否就是流量的事而已,“關出版什么事呢”?
新的定價模式
在國內出版界對“免費下載”哀聲一片的時候,記者了解到,這一局面,在中國正日漸被打破。記者從旅行系列圖書Lonely Planet顧問李小堅處獲悉,今年他們推出該系列新品種紙質書的同時,也將在年內推出電子書,“前后時間上只相差兩個月”,而且“電子書和紙質書同價”。就此,李小堅頗為自信。“出版畢竟是內容經濟,值錢的是核。閱讀介質只是外在的殼。”這已經不是個案。
中國數字出版機構“唐茶”,更是“內容不能廉價”的擁躉者。“我不抗拒紙質書價格比電子書高。”“唐茶”創始人李如一表示。“在大家普遍的認知里,電子書沒有倉儲成本,沒有印刷成本,理應比紙質書賣得便宜。但大家忽略了其他成本,譬如內容的推送成本。”據介紹,在美國,所有Kindle的用戶,都免費使用3G網絡,產生的流量費用全部劃歸作者。也就是作者每賣出一本書,他的收益里,要被扣除讀者獲取此書的流量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