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五個全國防災減災日。20天前蘆山地震的悲痛尚未散去,5年前汶川地震的場景歷歷在目,今年的防災減災日因此具有特殊意義,受到格外關注。
不僅僅是地震,從臺風到冰凍,從洪災到干旱,從火災到礦難……一次次災害促使我們進一步思考:防災減災之路如何走?現代科技又該如何筑起安全的屏障?
我國是自然災害多發國家,具有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等特點,其中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氣象、地震、地質和海洋等自然災害嚴重地區。
統計數據顯示,1978~2008年,我國主要自然災害中氣象災害占76.57%,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地質災害占22.45%,約為全球平均水平的2.2倍。1990~2008年,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約3億人(次)受災,倒塌房屋約300萬間,緊急轉移安置人口約900萬人,直接經濟損失近2000億元。
面對各類災害,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試圖找到與其“對抗”的“法寶”。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防災減災過程中的科技含量正在不斷增加,從“天上”到“海底”,從森林到礦井,更快速、更準確、更高效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已初步搭建。
在空中,減災衛星可以俯瞰地面狀況,對氣象情況進行更為準確的分析預測;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大量救援人員和賑災物資通過航空救援這條“天路”送進災區。在海上,我國已形成立體救助格局,海上直升機和“不倒翁”救援船等,大大提高了海上防災減災的速度與能力。在森林滅火、礦難救援等領域,一系列先進技術正在收獲實效。比如,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嶺礦難,百余名礦工被困8天8夜,但通過排水、通風等技術處理,最終成功獲救。
當前,伴隨城市化、工業化快速推進,我國多災并發、大災多發現象突出,災害之大、范圍之廣、防救之難全球罕見;伴隨信息傳播的便捷快速,防災減災監測預警需要更加精準,響應時間需要大大縮短;伴隨民眾慈善意識的覺醒,科學統籌各方防災救災力量,充分發揮其正面作用必須加以強調。
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必須進一步發揮科技在防災減災中的重要作用,讓科技筑起一道安全的屏障。
防救力量需要科學統籌。長期以來,我國的災害防救體制基本是以單一災種為主、分部門管理,各涉災管理部門自成系統,各自為戰,帶來許多弊端。在汶川地震、蘆山地震抗震救災中,民間慈善力量的勃發讓人感動,但其缺乏統籌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亟須克服。因此,科學統籌防災救災力量,以科學的系統思維做好防災減災頂層設計,必須提上日程。
監測預警需要更受重視。地震暴發時,如果能利用橫波和縱波的時間差快速給出警示信息,就能為震區群眾多留出寶貴的幾秒,這幾秒鐘就是生與死的賽跑。如果災害不能避免,如果預報難題尚未突破,那就不能忽視監測預警。監測預警是一項系統工程,但最重要的是信息傳輸的“最后一公里”,要真正讓預警信息傳遞到公眾的床頭。
基礎研究需要繼續加強。防災減災是一項長期任務,存在各種貌似毫無頭緒的難題,從長遠計,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因為只有基礎研究不斷進步,成果不斷累積,才能為最終解決那些難題創造可能。目前,防災減災基礎研究很多都是硬骨頭,也許三年五年甚至幾十年都不會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此時,尤其不能對基礎研究喪失信心,不能有半點猶豫和退縮。
災害評估需要尊重科學。災害評估不準確,無異于二次受災。蘆山地震發生后,地方上報的人均經濟損失超過50萬元。劇烈博弈之下,災害評估正越來越受重視。沒有利益牽絆,科學能給出更客觀、更準確的參考。以遙感監測為例,中科院院士郭華東曾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遙感監測數據不受或極少受人為干擾,提供數據比較公正,使災后評估工作更加透明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