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瞿靖鎮農民李彩紅家有3畝稻田。由于當地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和機械化插秧”,今年不僅少操心,而且省工省錢。
“以前都是自己育秧,前前后后一個月都得操心,等插秧時,一天110元都雇不上人。不算自己的工,一畝田下來至少花350元。今年就好了,基地集中育秧,還負責機械化插秧,加上政府每畝田補貼30元,一畝田連育秧帶插秧才230元。”李彩紅說。
“秧好半年糧”。為充分挖掘優質水稻增產潛力,近兩年來寧夏積極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這種新技術以先進的工業化標準生產秧苗,在育秧生產階段靠先進的智能裝備確保育秧出芽率,在秧苗生長階段依靠現代信息手段加強秧苗生長管理,確保為農民提供真正的壯秧,從而提高水稻的品質和產量。
據自治區農牧廳統計,今年全區建設水稻工廠化育秧大棚2940座,育秧面積2000畝,可供水稻大田插秧20萬畝,占全區水稻機插秧面積40%以上。預計全區水稻機插秧面積達到50萬畝,大面積插秧面積達到60萬畝。
寧夏文潤來專業合作社今年第一次嘗試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合作社流轉了3000多畝土地,以前采用小弓棚育秧,一畝地人工加投入得260元至280元,而今年投入近百萬元建了70棟大棚嘗試工廠化育秧,算下來每畝田可以省下50多元成本。”負責人花志斌說。
這些“工廠化育秧”基地除了為合作社提供秧苗外,還會給零散農戶提供商品秧和機械化插秧技術。基層農業科技人員一致認為,在推廣種植優質品種的基礎上,水稻生產水平的提升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插秧和大棚工廠化育秧。
今年,由于有“工廠化育秧”為基礎,寧夏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全程生產。在寧夏水稻主產區青銅峽市,記者了解到,該市共建設農業機械化示范園區10個、面積4.82萬畝,投入激光平地機54臺、育秧機72臺套、插秧機275臺。
據介紹,這些示范園區建設通過將精細整地、育秧、插秧、植保、收獲等技術與現代農藝技術相結合,并應用于有機米、蟹田米、富硒米等高端產品,形成一個以機械化為支撐的水稻標化生產體系,將大大提高優質大米的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