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核集團在此間宣布,遼寧紅沿河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于6月6日完成168小時試運行試驗,經遼寧省電力公司確認合格,今天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至此,紅沿河核電站成為我國第五個、東北首個投入商運的核電基地。
據測算,該機組日發電量達2400萬千瓦時,可滿足大連市四分之一的用電需求,減排效應相當于1.65萬公頃森林。隨著該機組商運,遼寧省清潔能源比例由18.44%提高到20.83%。紅沿河核電站一期4臺機組全部建成后,年發電量將超過300億千瓦時,相當于2012年遼寧省社會用電總量的1/6,大連市社會用電總量的104%。與同等規模燃煤電廠相比,其一期4臺機組每年可減少標煤消耗約1000萬噸,相當于大連港一年的煤炭吞吐量;減排二氧化碳2400萬噸、二氧化硫23萬噸、氮氧化物15萬噸,環保效應相當于長白山森林面積的三分之一或大連市新增森林面積6.6萬公頃(占大連森林面積的14%)。
中廣核新聞發言人胡光耀介紹,該機組采用的18個月換料、高燃耗下仍能保持良好機械強度和尺寸穩定性的先進燃料組件以及汽輪機布置3個低壓缸等96項技術改進,其中51項與安全相關,進一步提高了機組的安全經濟性。為避免高寒地區海冰堵塞取水口,項目在國內首次開展核電站海冰監測,通過布放專用海洋監測設備等手段,記錄冰下水流速度、溫度、浮冰等信息,保證核電站冷卻水的安全性。此外,還實施了冬季施工、海水淡化等多項技術創新,其中海水淡化項目于2010年6月正式投用,是我國核電站首個海水淡化項目,可日產淡水1萬噸,滿足機組運行和員工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