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媒體近日撰文稱,曾經打造出Apple公司智能語音助手Siri的研發團隊,近日又面向辦公人員開發一款名為“Bright”的新應用,未來有一天,它可能會具有某種“未卜先知”的能力,在用戶提問之前,就已知道他們需要哪方面信息。
神奇:自動獲知用戶需要
Bright主要用于減少用戶在高度壓力、數據密集型的工作環境下的認知超載。起初,這一工具被用在應急處理和網絡安全等方面。例如,通過快速提供重要的感染信息,Bright可以幫助網絡管理人員及時阻止病毒的擴散。而應用于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上時,它則將以某種軟件的面貌出現,當用戶準備坐下來看電視時,協助自動彈出他們最喜歡的節目列表,或者從網上自動搜索與用戶最新研究項目有關的信息。
據了解,Google Now之類的助理應用也試圖自動為用戶提供他們需要的信息。例如,一旦發現用戶在公交車站等車,它就會向他們的智能手機發送相應的公交時刻表。而Bright的目標是,開發出能廣泛應用于辦公環境下的更先進、更強大的功能。
技術:“小數據”VS“大數據”
Bright是如何做到“未卜先知”的呢?在其開發過程中,存在一個“認知桌面”,它號稱“能真正理解用戶行為,不僅僅是為一個人,還為了周圍整個群體。”在當前設置下,有三臺桌面電腦始終監控著使用者的行為:一臺呈現用戶目光所及的地方,一臺將用戶的一舉一動實時記錄下來,另一臺,則與我們經常用到的臺式機非常相似。當用戶通過電腦打開一封電子郵件時,Bright就會借助左邊的桌面電腦監控她的一舉一動,將所有細節記錄下來,包括如何打開郵件、花多長時間閱讀郵件、怎樣關閉郵件等。
然而,Bright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SRI信息與計算科學部門副總裁、CALO項目首席科學家比爾·馬克認為,“了解用戶行為并非易事”。馬克將這一過程稱為是“小數據問題”。“相對于從海量數據提取有用信息的‘大數據’項目來說,Bright之類的系統則需要從數量更少的數據樣本中找出行為模式,這顯然是一個非常棘手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