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龍”號南海航段首要任務是測試長基線定位系統,在海山區工程下潛中,長基線正確跟蹤了潛水器的航行,繪制出了航行軌跡,初步達到了定位系統試驗目標。至此,“蛟龍”號擁有定位更為精準的長基線和操作更為簡便的超短基線兩套聲學定位系統,互相彌補,配合使用。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現場總指揮劉峰認為,從南海10次下潛可以看出,不論是潛水器本體還是整個保障團隊,都初步具備了業務化運行的能力。“潛水器本體技術狀態穩定。10次下潛中,‘蛟龍’號都能抵達預定下潛點,圓滿完成科學家提出的各項下潛目標,而且在冷泉區還4天連續下潛4次,創下了‘蛟龍’號連續下潛的記錄。”他說。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為3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二、三航段將分別在東北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合勘探合同區和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申請區開展近底生物調查、地質取樣、海底攝像和海底沉積物劑量反應試驗等。
去年在馬里亞納海溝創造7062米世界同類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的“蛟龍”號將于7月19日從廈門起航,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二、三航段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