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改變了許多傳統行業,現在輪到音樂了。”蝦米音樂CEO王皓日前在蝦米音樂人平臺發布會上感慨道。
從卡帶、CD到互聯網,再到手機音樂客戶端,人們享受音樂的渠道在不斷改變,網絡音樂市場不斷擴大,市場競爭也日益加劇。除了QQ音樂、百度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盒等老牌商家繼續占領主要市場外,今年年初起又有3家老牌互聯網巨頭涉足網絡音樂:阿里巴巴通過兼并蝦米音樂成立音樂事業部;奇虎360推出360音樂盒;而傳統互聯網門戶網站網易則推出了主打“社交”牌的網易云音樂。
市場:“蛋糕”逐漸變大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國網絡音樂行業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越來越多的企業希望在這個市場“分一杯羹”。
文化部發布的《2012中國網絡音樂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網絡音樂行業市場規模達到45.4億元。其中,在線音樂市場規模達18.2億元,同比增長379%,用戶規模達4.3億;無線音樂市場規模也達27.2億元,同比增長13.3%,在移動用戶中的滲透率為66.9%。
在日益擴大的市場的吸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這一市場挖掘機遇。文化部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底,我國獲得網絡音樂相關業務經營資質的企業已達到575家,同比增長27.2%。網絡音樂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著名樂評人、網易音樂高級總監王磊在接受本報采訪時介紹說,國內網絡音樂企業大體可劃分為3個梯隊:第一梯隊為以QQ音樂、百度音樂、酷狗音樂為代表的老牌企業,它們在多年運營中積累了大量用戶;第二梯隊為近三四年來迅速成長的酷我音樂盒、豆瓣音樂、蝦米音樂、多米音樂等企業,它們多為播放器、社區型或圈子型應用;第三梯隊為新生產品,以網易云音樂、美樂時光、喜馬拉雅、被窩音樂、點歌臺等為代表,“出生”時間多在半年以內。
版權:一道沉重枷鎖
網絡音樂的“蛋糕”雖大,吃起來卻不那么容易。
“目前國內獲得網絡音樂相關業務經營資質的企業有幾百家,但為人熟知的僅有一二十家。”王磊直言。
首當其沖的是盈利模式的問題。在王磊看來,“當前網絡音樂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就是盈利模式創新的問題。甚至我個人認為目前還不能說網絡音樂市場已經形成,因為沒有一家企業是在盈利的。”
麥田音樂制作公司創始人宋柯表示,“音樂行業到現在為止一直沒有能找到一個很好的讓消費者愿意付費的產品形式。”
相關專家表示,雖然當前我國網絡音樂市場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長時間一直無法取得盈利的行業勢必會產生危機,盈利模式的匱乏極有可能成為未來阻礙網絡音樂市場發展的最大障礙。
在盈利模式探索艱難的同時,高昂的版權費也令不少網絡音樂企業深感壓力。
目前音樂網站主要采取“打包”購買的方式,即唱片公司與音樂網站談妥“包年買斷價”。據王磊介紹,近幾年來“包年買斷價”以近乎瘋狂的速度逐年猛增——2012年的價格為2011年的四到五倍,2013年的價格甚至比2010年高出十幾倍,去年單個音樂網站用于購買環球、華納、索尼等唱片公司版權上的資金已經達到幾千萬元。
有業內人士介紹說,目前許多音樂網站的版權費用支出占到了總營收的80%到90%,有的甚至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單版權支出都大于其營收。
王磊預測說,“如果持續這樣的勢頭,明年甚至可能有兩到三家網站面臨被收購、合并甚至倒閉的命運。”
創新:走出發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