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雷雨,天空如洗,大地蔥郁;一陣風過,草木清香,泥土芬芳。很難想象,這里就是曾經風沙肆虐,滿眼蒼黃,地處西北毛烏素沙漠南緣的“沙漠縣城”——寧夏鹽池縣。
10多年來,鹽池人治沙造林,退耕還林,封山禁牧,這里人進沙退,生態(tài)逆轉,實現了從“沙漠縣城”到“國家園林縣城”的美麗轉身。
風沙肆虐,抹不去的“生存記憶”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沙子走,抬腳不見蹤”是老輩鹽池人對自己家園的描述。上世紀80年代,鹽池縣沙化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82.3%。全縣有四分之三的人口和耕地處在沙區(qū),沙丘包圍中的農民無法耕作、生存。
“以前刮一場大風,往往刮丟了羊,沙埋了路,人都找不到家。”鹽池縣高沙窩鎮(zhèn)李莊子村村委會主任胡金鐘告訴記者,他們村曾因沙丘漫延埋了耕地,不少人多次搬家。
有一個村莊飽嘗沙害,舉村遷離,只留下一戶人家、一棵樹,當地的“一棵樹”村由此得名。
對飽嘗沙害之苦的鹽池人而言,生態(tài)修復的意義不言而喻。“我們需要金山銀山,更需要綠水青山。”鹽池縣委書記劉鵬云說,在鹽池,抓治沙就是抓生存,抓生態(tài)就是抓發(fā)展。
“種活一棵樹比養(yǎng)活一個孩子還難”
2000年,鹽池縣黨委、政府提出“生態(tài)立縣”戰(zhàn)略。10多年來,鹽池人在荒漠里,年復一年開展春秋兩季造林、全民綠化、義務植樹活動。目前,全縣城南萬畝生態(tài)園、城北萬畝防護林、城東公路防護林等形成15萬畝的綠色生態(tài)圈。
“種活一棵樹比養(yǎng)活一個孩子還難。”鹽池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裴明芳告訴記者,當地年均降水量不超過300毫米,最旱時一年要給樹澆11次水。正因如此,當地干部群眾對一草一木的情感非同一般。鹽池縣林業(yè)技術中心主任石慧書為了讓記者看一株甘草的生長情況,小心翼翼地用鐵鍬把周圍的土挖開,不傷它的根莖,看過后又趕緊把土埋回去,生怕這棵草死掉。
生態(tài)建設要不怕苦,還要“巧用勁”。擔任過多年縣林業(yè)局長的鹽池縣委宣傳部長王學增告訴記者,鹽池在防沙治沙、生態(tài)修復過程中,堅持與科研院校合作,先后實施了多項科學治沙項目,篩選出一批適宜當地生長的樹木,并在實踐中總結出“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先水后樹、依水造林”“草、灌、喬”合理配置等經驗,全面加強生態(tài)脆弱區(qū)綜合治理。
鹽池是養(yǎng)羊大縣,2002年年底,鹽池縣率先在寧夏實行全境封山禁牧。劉鵬云介紹說,過度放牧是導致草場沙化的主要原因,管不好羊,生態(tài)建設無從談起。因此,縣委將禁牧作為鄉(xiāng)鎮(zhèn)干部考核的“一票否決”指標,當地干部群眾戲稱“鄉(xiāng)鎮(zhèn)干部的官帽戴在羊頭上”。
禁牧后,全面配套開展禁伐、禁采、禁獵工作。為解決禁牧后的畜牧業(yè)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的矛盾,當地引導農牧民發(fā)展舍飼圈養(yǎng),林地間作苜蓿、種植青貯玉米等飼草料,有效解決了飼草供應難題,也為草原的自然修復奠定了基礎。
沙漠化逆轉,不是美麗的神話
驅車行進在鹽池縣黃記場治沙示范區(qū),10萬畝的草場猶如一片綠海望不到邊,沙柳、花棒、楊柴、檸條等沙生植物隨風搖擺。走近細看,原本肆意流動的沙丘被一個個草方格牢牢固定在原地,格里點播的草籽,扦插的樹種,早已把根扎進沙土,長成一片,好是茂盛。不敢相信,6年前這里還是一副風吹沙丘滿地跑的景象。
沙地如何變草場?石慧書說,他們采用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的“草方格固沙種樹種草治沙技術”,在流動半流動沙丘上,用扎麥草方格固沙,再利用雨季天然降水,在固定的格內點播花棒、楊柴等耐旱沙生灌木,促進植被恢復;并根據點播成活狀況適地選栽檸條、沙柳等苗木,夏、秋兩季重復補植、補播,恢復和修復植被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