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23點左右,大批網友反映微信無法登錄。記者采訪發現,最早是iphone用戶在微博吐槽,不到23點時就已無法登陸,安卓手機用戶稍遲幾分鐘才不能登陸。本次微信宕機大約持續半小時,在23點30分左右陸續恢復登陸。騰訊微信團隊事后解釋為,“由于機房的網絡設備出現故障,部分微信用戶的信息收發和登錄可能會受到影響。”
盡管本次故障時間較短,但這卻是微信一個月內第二次出現故障。上一次故障發生在7月22日,持續時間超過六小時,是微信史上最嚴重的事故。經調查發現,原因是市政道路施工導致通信光纜被挖斷。而在4月10日,由于機房交換機出現硬件故障,也導致部分微信用戶約十分鐘發送消息失敗。
微信故障既有自身問題,也有外在原因。那么,騰訊是否需要為此承擔責任呢?
就目前看來,騰訊是否要承擔責任,在于風險是否為騰訊掌控。在微信5.0的《使用條款和隱私政策》中寫著:“用戶在使用本軟件及服務時,須自行承擔如下來自騰訊不可掌控的風險內容,包括但不限于……由于無線網絡信息不穩定、無線網絡帶寬小等原因,所引起的騰訊微信登錄失敗、資料同步不完整、頁面打開速度慢等風險。”
顯然,7月22日由于市政部門施工引起的微信故障,就屬于騰訊不能掌控的風險。而8月19日和4月10日的故障,都是由于機房出了問題,這就屬于騰訊可以掌控的風險。不過,畢竟規定里說了“包括但不限于”,這也為騰訊留下了更大的回旋空間。
盡管現在看來,微信故障的責任認定并不重要。因為此刻的微信,主要功能仍是通訊,出故障了最多是發不了微信,影響并不算大。但是隨著微信5.0的出現,微信作為新的商業平臺已粗具雛形。功能越多,責任也就越大,出現問題的影響也就越大。對此,騰訊不能不慎。
其實,騰訊并非沒有教訓。8月初獨家發布安卓版微信5.0的騰訊應用寶,就因為微信發布延遲而遭到網友吐槽,從而痛失良機。
更巧的是,19日也是“易信”的正式發布的日子。作為網易和中國電信聯合打造的新IM工具,易信被業界稱作為挑戰微信而生。據蘋果appstore數據顯示,19日20點之后,易信成為下載量最大的社交app。面對對手的洶洶來襲,微信還沒來得及應對,就送上這樣一份“大禮”,令人哭笑不得。
作為目前中國最受歡迎的即時通訊軟件,微信強大而脆弱。對于一款軟件來說,功能強大是好事,但穩定性也同樣重要。市場競爭是殘酷的,微信能脫穎而出已屬不易。但要做到可持續發展,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