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樂視電視還沉浸在取得7月銷售冠軍的喜悅之中時,小米、愛奇藝、阿里等互聯網企業的電視終端接踵而來。
“近期樂視消停了許多,小米也沒再出新動作”,不禁要問,這兩家慣于炒作的企業為何此時噤聲?對此,有業內人士分析稱,樂視與小米此時的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價格戰失利。
“價格戰?老把戲了!”
在這一輪集中爆發的互聯網企業做電視的潮流中,大致可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樂視、小米為代表,自主研發設計,通過代工企業生產;另一派則是以愛奇藝、阿里為代表,與傳統彩電巨頭合作。目前究竟哪種模式更勝一籌尚無定論,仍需市場的檢驗。
雖然各家合作形式不一,但推廣營銷手段卻幾乎都選擇了傳統彩電企業此前慣用的“價格戰”。
樂視電視發布之初曾借60寸賣6999、39寸賣1999大做文章,并揚言將顛覆電視行業,但后來事實證明樂視“顛覆”之夢尚未實現,自己引以為豪的低價格即被傳統彩電企業顛覆。時至今日,樂視已經不承認曾經打過價格戰,“我們目標客戶主要是城市主流階層和中高端消費人群,這顯著區別于一些企業以低端產品主打低消費能力人群。”
無獨有偶,小米電視的價格戰也并不成功。在小米公布47寸的電視售價2999的前兩天,愛奇藝聯合TCL就率先推出了2999元的電視,但其產品尺寸比小米電視略大,為48寸。隨后而來的“創維+阿里”更是下狠手,將42寸的產品價格壓到1999,于是小米的價格戰黯然收場,對此,小米公司市場部負責人稱,“我們并不是打價格戰,相信消費者在體驗產品之后會選擇更高性價比的產品。”
此前曾有傳統彩電企業高管對記者稱,“根本不懼怕互聯網企業掀起彩電價格戰,我們只要拿出一個型號跟他拼就能將其拖垮。”
樂視電視的“硬傷”
記者從市場研究公司了解到,樂視電視出貨量在7月爆發之后8月份銳減,價格戰的失利又給了樂視重重的一擊,然而樂視真正的危機并不在此,產品本身的質量才是其能否生存下去的命門。但樂視似乎對此有些懈怠。
記者此前在某家電展會上曾見到樂視電視的真機,后殼螺絲松動,導致機身有明顯的質量缺陷,這樣的產品展示給公眾似乎有失體面。
除此之外,某雜志為樂視做的那篇名為《客廳大爆炸》的封面報道標題竟一語成讖,與一位樂視電視用戶未來的遭遇不謀而合。樂視論壇上一位ID為wskani的買家發帖稱自己的樂視電視發生了爆炸,“突然一聲爆炸聲,頓時一股白煙從機身后升起,從開機到爆炸一共1個小時左右。”
早先已經有業內人士分析,樂視由于不占有產業鏈,因此對電視運營的各個環節都不可把控。全面開放的合作模式也導致了其對品質把控的疏忽,在整個產品生產過程中,樂視無法把控質量品質。此次Wskani新買的電視開機即爆炸的情況就說明了樂視對于電視整個生產和售后環節不可控的弱點。
小米降含金量以省成本
與第一個吃螃蟹的樂視相比,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小米推電視不占“天時”,前有愛奇藝背靠TCL,后有阿里依托創維,腹背受敵孤軍奮戰的小米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市場來說都不占優勢。
此外創維國內營銷副總經理楊孝駿更是爆出猛料,稱小米為節省成本多項工藝采用家電界被淘汰的技術,“小米電視采用的是V13代面板,而酷開采用的是V14代面板,前者刷新率僅有60Hz,而后者高達120Hz,V13代面板在能效等級、邊框寬度等方面都大幅落后。”
“從電視厚度來看,小米稱電視最厚處48mm,其實這種厚度專業家電領域2年前的標準,創維電視厚度僅有小米的一半,最薄處僅有1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