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遲遲沒有現身的,就是希格斯玻色子。諾獎獲得者萊德曼1988年寫了本科普書,提出了“上帝粒子”的叫法,但萊德曼后來說,本想叫它“該死的粒子(Goddamn Particle),因為希格斯玻色子實在難以找到。
最強機器撞出了火花
“上帝粒子的理論工作最終被載入科學史冊,是因為去年7月4號歐洲核子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由ATLAS和CMS兩個實驗組共6000多名實驗家共同努力發現希格斯粒子的革命性突破。”何紅建說,自從1967年關于電弱統一理論的“標準模型”建立到2012年發現希格斯粒子,物理學家們經歷了長達45年的漫長等待。
之所以等了這么久,是因為上帝粒子出現的概率太小了。光子很容易從帶電粒子發射出來,而電中性的希格斯玻色子與普通粒子耦合微弱,只有在極高能量下才能以特殊的方式產生出來。
科學家要用質子對撞機來模擬宇宙大爆炸最初幾分鐘的高能量尺度狀態——兩束高速質子迎頭相撞,制造出一個白熱化狀態。而在歐洲日內瓦湖畔之下建造出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之前,世界上的對撞機都無法撞出上帝粒子。要知道,想要讓高能粒子沿著圓形軌道行進,就好像讓狂奔的犀牛走彎道一樣,這不僅需要超導體制造出的強磁場約束,而且軌道弧度還不能太大(LHC的跑道達空前的27公里)。
按照預計,LHC碰撞出的“宇宙小爆炸”,能夠達到弱電力統一階段的能量尺度,但撞出希格斯粒子依然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所以當兩個實驗組都從海量數據中找到希格斯粒子曇花一現的明確跡象后,被請到現場的希格斯也是難掩老淚。
如今,上帝粒子的存在已經被諾獎肯定,但人類的疑惑并未完全解開。一方面,上帝粒子的一些關鍵參數的測量尚有較大誤差,還需要進一步檢驗它是否與標準模型的預言真正吻合;另一方面,根據自然性原理,上帝粒子的質量需要認為的精細調節,理論上遠無法讓人信服。于是,科學家們提出了各種“超標準模型理論”,包括超對稱模型、復合希格斯模型、和新近的標度不變理論等等,并預期在LHC的于2015年開始的第二階段運行中發現相應的奇特“新粒子”。顯然,質量起源之謎的探索還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