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Uber的公開透明讓大眾對網約車出行安全打破固有成見、獲得全新認知。
隨著滴滴順風車在全國多地試運營上線,廣大有出行需要的用戶又可以享受到更加豐富更為便捷實惠的出行服務了,而從試運營的情況來看,用戶表現出了高度的熱情,這從側面也反映出隨著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平臺在安全領域的不斷完善,用戶對網約車行業的信任度正在逐步回升,而在網約車整改一年后可以看出,行業規范進步明顯,行業整體也更加公開透明。
78.9%的受訪者認為
網約車行業規范有較大進步
作為網約車行業發展過程中最常被社會和用戶詬病的問題,“安全”一直以來都是網約車行業的“心結”,而要解開“心結”則只能依靠更完善的安全舉措來不斷提升社會和用戶的信心,而在“安全”問題上,作為網約車行業的龍頭,滴滴自然當仁不讓地負擔起了行業責任。資料顯示,從2019年起,滴滴除了在提高自身安全能力建設之外,也加強對外的安全溝通,接連發布了4期《安全透明度報告》,內容含括了車內司機與乘客沖突數據、乘客醉酒乘車、協助尋找“失聯”乘客和警企合作數據等。
在滴滴發布的這4份《安全透明度報告》中,有幾組數據值得一看:2019年一季度,滴滴網約車和網約出租車共收到司乘雙方車內糾紛沖突投訴8萬余次,約占平臺訂單的0.0042%。經核實后,發現虛假投訴占比超35%,最終警方受理違法犯罪案件121起(刑事立案10起,治安案件受理111起),平均每百萬單違法犯罪案件約為0.063起。一季度中,滴滴網約車、平臺出租車及代駕業務共收到要求幫忙聯絡或查詢“失聯”乘客、司機信息的需求16796件,約占客服進線總量的0.061%。其中,超過六成的“失聯”情況是因為手機出現問題造成,比如手機沒電、信號差,或者用戶替他人代叫車而實際乘客卻沒有手機等。2019年1—3季度,滴滴收到醉酒乘車引發的投訴37607件,相當于客服每10分鐘受理1起。其中,乘客醉酒引發的沖突投訴4479件,占沖突投訴總量49.1%。醉酒引發的性騷擾投訴1170件,占安全類投訴總量0.14%。這些數據都足以證明“安全”是一場持久的戰役。
而在國內對網約車安全問題熱議的同時,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另一家網約車巨頭優步在滴滴主動發布了首期《安全透明度報告》近半年后,也發布了一份長達84頁的網約車性暴力、性騷擾調查報告。可見在網約車行業的安全問題上,不僅沒有地域之分,更加沒有先后之別,而安全問題的解決,需要的是全行業的共同參與。
值得慶幸的是,在滴滴嘗試用更透明的方式來解決安全問題的推動下,廣大網約車用戶也開始對網約車行業重拾信心。據南都網絡民調數據顯示,78.9%的受訪者認為網約車行業規范相比一年前有較大進步,74.9%的受訪者稱近一年接收到的網約車正面評價數量相比一年前有所增加。隨著網約車行業規范進步、行業聲譽回暖,在出行選擇上,相比于傳統出租車傾向于選擇網約車的受訪者占比達87.6%,放心獨自乘坐網約車出門的受訪者比例則達到77.5%。根據南都大數據研究院企業聲譽研究中心監測,滴滴出行2019年第二季度負面輿情量相比2018年第三季度下降25%,2019年8月負面輿情發生次數同比2018年下降83.3%。以季度為時間跨度觀測,滴滴出行2019年第三季度的聲譽值相比于2018年第三季度平均漲幅接近3%,其中滴滴出行在密集整改的2018年第四季度,聲譽值上漲速度最快并在此時達到近一年來的聲譽峰值,平均漲幅接近5%。
社會共建已成
網約車行業安全新趨勢
據極光數據機構今年12月發布的《網約車出行安全用戶信心研究報告》顯示,超八成乘客和司機均認為未來網約車出行安全會進一步提升,而全社會對于網約車行業的共建共治成為了乘客和司機信心回升的重要原因。
據了解,在監管端,早在2016年,交通運輸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規定了網約車行業各方的準入要求,隨后各省市陸續發布指導意見和實施細則。2018年8月發生順風車安全事件后,交通部牽頭組成檢查組從9月5日起在全國范圍內對所有網約車順風車平臺公司開展安全專項檢查,并在11月提出了整改要求。而在平臺端,由于網約車是一種新業態,安全保障工作沒有先例;在夯實內部安全管理能力的同時,滴滴出行開展了多項社會共建舉措并公開發布安全報告,幫助滴滴持續提升安全風險防范和安全事件處置等方面的安全建設能力并主動接受公眾監督。數據顯示,在出行安全保障方面,滴滴出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2019年安全投入將達到20億元;在司機的準入機制、行程安全保障和客服服務效率三個重要環節,滴滴出行均進行了大量產品優化,從平臺內部提升出行安全保障系數。除了滴滴以外,包括嘀嗒出行、首汽約車、神州專車等網約車平臺,也都紛紛推出了更加嚴格的安全舉措,合力推動網約車行業的安全“水位”。
在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的《安全與效率:網約車出行的新錨點》報告顯示,作為“互聯網+”發展下的新業態,進入2019年,交通運輸部等多次在重要場合表達對網約車“包容審慎、鼓勵發展、規范發展”的態度。其中在宏觀層面,交通運輸、網信、通信、公安、人民銀行、稅務、工商和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利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監管手段,加強對網約車平臺公司有關經營行為的監管,建立健全事中事后聯合監管工作機制、明確聯合監管工作流程、應急機制。
此外報告還指出,在網約車行業,安全問題一度成為網約車發展的最大痛點,而網約車出行企業正致力于尋找兼顧自身發展與社會責任的答案。報告顯示,目前網約車行業基本達成“行程前合規—行程中守護—行程后處置”安全標準鏈條;各企業紛紛針對新監管形勢,推進線上線下安全工作,完善平臺安全功能,緊急聯系人、一鍵報警、行程分享等功能已成為標配。回顧網約車行業誕生至今的發展脈絡,從激烈競爭到市場寡頭格局的形成,再到出行安全新賽道的開辟,行業生態發生巨變,企業工作重心調整,或將促進網約車行業迎來陣痛后的蓬勃。但伴生其中的個人信息保護、乘客投訴的安全邊界等問題將在較長時期內成為前行羈絆。報告顯示,從主流網約車平臺的安全功能來看,在乘客端均設置有緊急聯系人、一鍵報警、行程分享、行程錄音、乘客評價、司機背景審查等功能,說明上述安全保護功能已基本成為行業通識。
值得留意的是,報告強調,在推進網約車出行安全整改的過程中,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參與、討論、交流,以輿論交互為支點促成社會共治。政府側的監管尺度、行業側的改進效果,裁判是公眾、是用戶,主動聆聽輿論,不失為破局的一種有益嘗試。 文/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