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遠方面,袁崇煥被殺影響深遠,明朝軍心早已渙散,軍餉問題達到最嚴重的地步。而且自己一方的戰略防守位置已經不成形了,只是獨立支撐。
明朝局勢已糜爛不可收拾,李自成大軍直逼北京城。
這個時候崇禎要吳三桂放棄山海關,全力救北京城。
此時,大明朝已經處于崩潰邊緣。李自成的軍隊連戰連捷,士氣正旺。吳三桂的三萬關寧鐵騎能擋得住李自成的百萬大順軍嗎?
吳三桂應該與大明朝共存亡。并且就算是送死,也該興沖沖地趕著去嗎?
吳三桂很猶豫,但是圣旨不可不停,于是他帶兵慢慢的走向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出乎意料地很快攻下了北京城(多少也是吳三桂期待的)。崇禎自殺,國都易主。
這個時候,吳三桂該向誰效忠呢?吳三桂的軍力,不過數萬而已。
當時他可以有三個選擇。
一、領兵殺回北京,爭取奪回明朝皇帝后裔,然后以他的軍事才能,保住一方領土,然后手握重兵,權傾一時,達到個人政治的最高峰。可是首先的問題是:他打得過李自成嗎?軍力相差太多了。而且,滿清在關外虎視眈眈,他吳三桂腹背受敵,可能嗎?要想活下來,則必須連大順抗清,或連清抗大順。否則必死無疑。
二、投降滿清。馬上開關,與滿清合兵攻打李自成。吳三桂為什么沒有這樣做呢?這也是顯而易見的,吳三桂背不起漢奸之名,何況明朝潰爛,吳三桂早已知曉,李自成軍紀嚴明,而且有招降之意。
三、投降李自成。說實話,要作到這點很不容易。吳三桂是大明提督,而且大明剛剛被滅亡,不思報國猶自可,馬上投奔“反賊”,只怕招致很多人非議。可是從戰略眼光看,不可能選擇腹背受敵的做法,也不可能面對國內這樣大的變化不做反應,既然排除了投降滿清的選擇,自然倒向李自成。畢竟大家都是漢人,這樣能保證國家不受到外敵的入侵,對自己和士兵的北京家屬問題也是一個交待。
吳三桂是個一代名將,他看到這樣的局勢下,投誠李自成是最好的選擇。于是吳三桂把山海關交給了大順軍,帶領部隊到北京來見李自成。
然而李自成卻令吳三桂失望了。
在回京路上,吳三桂聽到了李自成手下沖進他的私宅、查封他的家產、抓走他的家人、搶走他的愛妾陳園園的消息。
吳三桂勃然大怒。就這個消息看,吳三桂可以理解為李自成對吳三桂的示好置若罔聞,這種不友好的態度令吳三桂無法信任李自成了。試想自己身為邊防將士,在前方浴血奮戰,后面的統治者卻玩花樣,搶走財產、打擊家人、甚至把老婆也奪去,簡直是對吳三桂及其遼東軍隊的奇恥大辱,而且連吳三桂都保不住自己的家人,那些邊防士兵的家屬想必更不用說。
一下子,國仇家恨集于一身。吳三桂當即退回山海關,并且開始聯絡滿清多爾袞,意圖借兵復國。
不久,李自成大軍進攻山海關,滿清奇襲李自成,并且擊潰了李自成,清兵順理成章的進駐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
借清兵打擊李自成這個戰略在當時是認為正確的。
政治上,南明朝廷為這個舉動很是夸獎了吳三桂,并且認為滿清是友軍,希望能夠聯合清兵征討李自成。
在軍事上,既然已經和李自成撕破臉皮,當然要考慮下一步的李自成大軍進攻山海關問題。山海關固然可以防守清兵,但是這次李自成是從關內來的,對內的防御肯定不足。此之為不借兵不行。
至于引清兵入關,其實明朝崩潰,對清兵的防御早已實行同虛設,只有山海關的吳三桂有戰斗力。滿清數次進攻北京都是繞道過來,不存在需要吳三桂開關引清兵。此之為不開關清兵也能入關。
崇禎也有過要吳三桂放棄山海關破“賊”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