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大順軍實力也是相當的強,并且有兵力上數倍于敵人的優勢,山海關險要,可畢竟此時此刻不比吳三桂有整個大明作為后援的抗擊滿清,說吳三桂是負隅頑抗也不為過。李自成首先將山海關團團圍住,還意圖勸降。這樣延誤了戰機。攻擊山海關的時候,面對的是明軍中的最強軍力,抵抗之強是李自成沒有料想到的。
即使是這樣,如果沒有清兵出現,山海關還是可以攻下來的。
可是多爾袞抓住了這稍縱即逝的戰機。在吳三桂兵力接近崩潰的時候殺了出來。突然出現這個效果是吳三桂和多爾袞刻意隱瞞造成。李自成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看到突然出現的龐大數目辮子軍,知道這一戰必敗無疑,所以選擇了主動離開戰場,不久殺害吳三桂的全家,放棄北京城。
在軍事指揮上,李自成的能力極高,并不存在大的失誤。是政治上的失誤導致了李自成的失敗。
之后李自成經不起屢戰屢敗的打擊,又漸漸剛愎自用,重用牛金星,殺害大將李巖,自潰長城。盡管手上有幾十萬的軍力,但是在天才將領吳三桂及其遼東精兵、多爾袞的滿清鐵騎,還有南明的部隊合力攻擊下,迅速的兵敗了。
11.滿清戰略
滿清進入北京后,多爾袞在范文程、洪承疇等的建議下,提出了“經綸方始,治理需人。凡歸順官員,既經推用,不必苛求。此后官吏犯贓,審實立行處斬,鞭責似覺過寬。自后問刑,準依明律”的用人政策。也就是說,以前的貪官污吏行為一概不計較,只要有利于大清朝的就用,只要以后不再犯法就既往不咎。
這樣,滿清征戰方面有多爾袞及其八旗子弟兵,有吳三桂的遼東精兵,戰略方面有范文程、洪承疇等運籌帷幄,政治制定合適的政策,大量啟用明朝的降臣治理國家,鞏固占領的領土,為出擊李自成和南明,(其實軍事上滿清仍然沒有優勢,只是李自成和南明本身存在重大問題,自我潰敗而已。)以及未來的一統天下做好了準備。
同樣是明朝這些降臣,在崇禎手下成了空談、亡國之臣。在李自成手上成了阿諛奉承之輩,成了李自成軍餉的來源。而到了滿清手下,卻變成了中興之臣,真是令人驚異。
在人治的制度下,人才的應用直接決定了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所以盡管有滿漢之分,盡管有“揚州十日”,盡管有讀書人“懷念前明”,盡管有以后吳三桂的 “大周天下”,盡管有臺灣鄭氏的“反清復明”,盡管有“文字獄”,大部分的普通老百姓仍是安安穩穩的過自己的日子,能夠讓人活下來就心滿意足。
清朝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基本上都是實行的“輕賦稅”政策,順利地完成了大亂到大治的過程。什么民族矛盾,民族仇恨,很快就被人淡忘了。
治理天下,說難不難,說易不易。用人治國的道理,都懂,這些都是漢人總結出來的道理。明朝皇帝明白,李自成也明白;亡國的經驗教訓大家都聽說過,明朝皇帝聽說過,李自成也聽說過。可是那個時候真正做到的確是少數民族的統治者。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不能不讓人反省,中國的制度和道德究竟問題出在哪里。
更不要說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提及過的民主和科學了。我們的目光又局限在中國大陸這一片土地上,那個時候,沒有人能夠有遠見的看到世界戰略的形成,或者說,那時的中國沒有培養有世界戰略遠見人才的土壤吧。
12.南明小朝廷戰略
南明小朝廷更是將明朝的弱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甲申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軍攻克北京,崇禎吊死煤山,南京明朝大臣們面臨解決王朝繼統問題,崇禎的三個兒子都沒有逃出北京,只有從藩王中挑選,而當時藩王中尚存的神宗直系子孫,有福王、惠王、瑞王、桂王四人,后面三者分別在廣西、四川,地處僻遠,離南京近的只有從河南逃來的福王朱由崧和旁系的侄兒路王朱常芳。(在鹿鼎記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為自己擁護的皇位繼承正統,這些愛國志士內斗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