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8日從河北肥鄉縣獲悉,在文物普查統計中,這個縣發現一通清康熙年間古石碑,碑文顯示為“清康熙三十年孟夏之吉”立,距今已有321年歷史。據當地知情老人介紹,石碑是肥鄉縣及周邊人民為紀念清朝一代廉吏于成龍在肥鄉縣興辦私學、懲處惡僧所立。
這一石碑位于肥鄉縣元固鄉中油壺寨村西南方向。村里現年74歲的村民侯國奇老人說,小時候,他和伙伴們經常石碑附近玩耍游戲,比賽誰認識石碑上的字多,所以對石碑印象極為深刻,當年甚至能把碑文全部背下來。
經現場測量,石碑通高384厘米,其中碑帽高100厘米,寬98厘米,厚33厘米;碑身高234厘米,寬94厘米,厚28厘米;碑座高50厘米,寬108厘米,因赑屃頭部殘缺,實際測量前后長度為143厘米。
據《肥鄉縣志》和相關史料記載,康熙十九年(1680年),一代廉吏于成龍出任直隸巡撫,邑紳郝文燦遵照于成龍命令,在當地建義學一所,后擴充并改名漳南書院,漳南書院成為當時全國著名書院之一。
這一石碑對研究當地歷史文化、民風習俗有重要價值。當地村民說,這塊石碑記錄村莊的歷史文化和祖祖輩輩對于成龍興辦私學、懲惡揚善的尊崇。村里打算向上級文物部門爭取專項資金,蓋個亭子把石碑保護起來。(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