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考古發現表明,一座秦始皇時期已存在的跨越黃河最大支流渭河的木橋,應屬于迄今為止發現的兩千年前世界上最高大的木橋,堪與古羅馬建筑相媲美。
今年4月中旬,農民在西安市北三環外西席村、高廟村北農田中挖沙時,意外發現許多古代木樁。經中國社科院與陜西省、西安考古研究機構開展的考古調查確認為兩千多年前的秦漢古橋,并初步認為是漢長安城向北跨越渭河的大橋。
經初步考古勘探和測量,專家確認這座在西安市北郊新發現的大型橋梁主要由眾多巨型木頭和部分石塊構筑而成。目前雖然沒有完整揭露出一個橋樁,但是殘存的立木中最長的達9米,一般胸徑在30至50多厘米,測量的橋樁的寬度約18.5米,推測橋面寬度將達20米。
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毓芳告訴記者,這座舉世罕見的木橋的最初作用是用于聯系跨渭河建設的秦都咸陽的南北兩岸,是秦始皇居住的咸陽宮和位于渭河南岸的興樂宮的重要交通樞紐。“至少在秦始皇時期的世界范圍內,此前還沒有發現過長約300米、寬達20米的巨型木橋,它在古代都城考古、尤其是世界橋梁建筑史和交通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李毓芳說,經過一段時間的野外考古調查與試掘,根據發現的眾多文物標本(如陶片)等資料綜合判斷,可以說目前發現了三座渭河木橋,其最初年代兩座為秦代、一座為西漢初年。與上述巨型木橋時代相一致的,還有一座位于巨型木橋西邊200米左右的一座小型木橋,二者一定意義上可說是兩千多年前渭河上的“姊妹橋”,相信大修馳道的秦始皇的“國道”也會“途經”古橋,在交通史上意義十分重要。
李毓芳說,巨型木橋至少延續到漢代,成為正對著漢長安城北墻中部的城門廚城門的“廚城門橋”,而巨型木橋東邊1700米左右發現的西漢初年的木橋,則應是漢帝修建以聯通渭河北塬陽陵等皇家陵園的大道樞紐。
據文獻記載,巨型木橋因位于漢長安城北側的渭河之上,是長安城北向、西向交通的第一關鍵。譬如漢文帝入京繼位大統、南匈奴單于歸順入京等重要大事均發生于渭橋之上,使渭橋在具有無可替代的交通地位外,同時具有很豐富的文化含義。
記者現場看到,除了眾多高大的立木之外,在巨型木橋的沙坑中還存在許多巨大的石構件,從其粗糙而有型的榫卯結構不難看出,石塊主要是建筑分水橋墩的構件,一些如船頭般的石塊與一些長方形的等厚石塊,一起在水中保護著主要由立木支撐起的橋樁,從而整體上提高了大橋的穩固性和耐用性。
李毓芳說,這三座木橋除了巨型木橋開始發掘之外,另外兩座近期不會進行考古發掘,但是它們三個是目前渭河干流上發現的唯一共處的秦漢木橋,為秦都咸陽、漢都長安的交通咽喉,應有重要兵馬防守其上,其軍事意義也十分重要。
古代木橋如今成了挖沙之地,漢長安城北靠以為壑的渭河哪兒去了?專家分析,渭河在歷史時期以來一直存在向北移的傾向,雖然秦漢時期的渭河與秦漢的都城基本相安無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渭河干流不斷北移,不僅沖毀了北岸的秦都咸陽的宮殿,也與漢長安城及其北邊的渭河木橋漸行漸遠。
李毓芳告訴記者,如今的渭河距離發現木橋的地方,初步測量已有7公里左右的距離。渭河的變遷一方面毀壞了秦咸陽宮,一方面也讓三座兩千多年前的木橋保存下來。這是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的絕佳例證,對于人類文明與生態的演變史等具有重要的意義。(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