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瑟寒風中,山西省右玉縣右衛古城的維修工們正忙著壘磚、夯土。古城的南門和甕城基本修繕完工,青磚高墻,氣勢雄渾。
右衛古城是山西北部明長城遺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2008年右玉縣啟動古城修復工程,主要對南、北、西三個古城門進行搶修,總投資達2000余萬元。
右衛古城的修復是中國大力推進長城遺址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
最早修建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根據調查,中國境內歷代長城總長度達21196.18千米,分布于山西等15個省份的403個縣域內,包括墻體、壕塹、關堡等設施43721處,是世界上規模、體量最大的線性文化遺產。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經數千年風雨沖刷和人為破壞,中國部分長城遺址損毀嚴重。記者在山西省北部的右玉縣、大同市新榮區等地看到,明代修筑的土長城大多已成斷斷續續的土壟,零星點綴著一些烽火臺。作為長城遺址重要組成部分的古代軍堡,大多荒蕪廢棄。一些現在仍有村民居住的古堡,墻體、城門等設施也已被不同程度破壞。
長城遺址的損毀與破壞引起中國政府高度重視。2006年,中國頒布實施了第一個針對單項文化遺產制定的專項保護法規--《長城保護條例》。同年12月,中國又首次啟動了系統、規范的長城資源調查工作。目前長城的家底已經摸清。
長城總長度約1400千米的山西省在完成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山西省“十二五”長城保護工程項目規劃》,涉及全省境內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編制、日常巡查看護、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段落或重點部位的修繕保護及展示等內容。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副處長白雪冰說,該省還啟動了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正在推進劃定長城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十二五”期間,將完成長城保護標志碑的設立,并在長城沿線村莊聘請長城保護員。
“對處于農耕區、村莊、采礦區、河谷或沖溝地帶,且易遭人為或自然破壞的長城段落,我們計劃建防護欄網或砌筑防護堤進行保護。”白雪冰說。
雖然長城遺址保護修復工作正在政府主導下積極推進,但中國長城保護仍然困難重重。“首先面臨的是資金問題,”白雪冰說,“山西境內的長城體量大,墻體修復、周邊環境整治和設立長城保護員都需要大量資金。現在保護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但對這么大體量的山西長城來說是杯水車薪,有限的資金只能投向重點保護地段。”
此外,長城遺址保護還面臨修復技術人員和文物保護人員缺乏、地方政府重視不夠以及長城資源分布廣泛等主客觀困難。
業內專家認為,推進中國長城遺址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大政府投資,盡快編制出臺全國長城總體保護規劃,設立國家級長城保護基金,并加大對地方政府官員的培訓與考核。
長期關注并參與長城資源調查的山西大學考古系副主任趙杰說,可以建立長城保護志愿者制度,盡可能將社會各界的長城愛好者納入志愿者隊伍,以此激發和帶動民間力量參與長城保護的熱情。(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