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一生伴隨著弓箭的民族,錫伯族很好地將中華儒家這種博大精深的思想繼承了下來。錫伯人民每次射箭之前對手雙方都會相互致意,作為一種射禮。爾后更會有精彩的祭祀、叫陣等活動,而比賽的結果已經不重要了。人們只是沉浸在這種弓箭比賽營造的氛圍中,由此錫伯族也成為中國56個民族郵票上唯一一個和弓箭印刻在一起的民族。
把弓箭傳承下去
隨著社會的發展,錫伯族用于軍事的弓箭逐漸轉化為民間競技的工具,又再轉化為現代射箭項目。新中國建立后,錫伯族射箭運動員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更是榮獲多枚金牌、銀牌和銅牌。還誕生了郭梅珍、汝文、薛海峰等國家著名射箭運動員。
錫伯族的弓箭文化推動了當地弓箭制作技藝的產生和發展。過去幾乎家家都要自己動手制作弓箭,在各類賽事中使用。后來傳統弓箭的藝人幾乎都找不到了,而制作弓箭的手工技藝也幾近失傳。近幾年,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孫扎齊牛錄鄉75歲的農民、手工藝人陶文新將祖傳的弓箭制作技藝加以復原,制作出原始面貌的弓箭,這才使失傳已久的民間弓箭技藝得以恢復,重見天日。
2008年,錫伯族的“弓箭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現在的弓箭制作傳承人峰暉先生說:“隨著火器的出現,弓箭逐漸退出了舞臺。如果還不加以保護,這種中國的文化以及技藝將會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結果。”好在這種狀況早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縣里專門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指定了傳承人進行授徒學藝,以期讓這一傳統的文化延續下去。
錫伯族人的歷史是一部弓箭的歷史,是一部保衛國家、屯墾戍邊的英雄詩歌,正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描述的那樣:“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