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灣遺址出土陶器
中華民族是多元的,華夏文明是多源的。甘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寶庫,其文化資源綿延不絕,成為華夏文明起源和繁榮發展的重要見證和典型標志之一。
有關伏羲的神話、傳世資料與考古發現的互證為探索華夏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伏羲是“人文始祖”,由于有豐富的遠古神話和文獻記載,伏羲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根文化之說已得到廣泛的認可但仍缺乏考古學上的證據。近年來,甘肅境內有關伏羲文化的神話傳說資料和傳世文獻資料不但得到進一步的梳理,且得到了考古學上的支持。
《周易》《左傳》《管子》《戰國策》等先秦資料最早提到伏羲,將他視為遠古傳說中的英雄人物。司馬遷寫《史記》雖兩次提到伏羲,但仍以《五帝本紀》開篇。可見,司馬遷依然視伏羲為神話人物。西漢緯書《遁甲開山圖》有“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仇池山四絕孤立,太昊之治,伏羲生處”的記載,第一次將伏羲的出生地界定在成紀與仇池山一帶。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詳細考證了三皇五帝的世襲和活動區域,將成紀定在今甘肅東部天水一帶。至今,天水一帶仍有卦臺山(伏羲臺)等遺存。
東漢以來,伏羲的歷史人物身份逐漸得到認可。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將伏羲列為上上圣人,居炎帝神農、黃帝軒轅之前。梁劉昭注補《后漢書志》引《帝王世紀》所記,肯定了伏羲生地成紀在天水之說。此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等地理著作都認定這一說法。唐代司馬貞《三皇本紀》、南宋羅泌《路史》、清代馬骕《繹史》全面梳理相關史料,從而使伏羲的事跡更加清晰和系統。北宋太平興國初年,天水一帶就有了伏羲廟和祭祀伏羲的記載。1347年,元朝在今天水市西關創建伏羲廟。1516年,明王朝頒布詔令,將秦州(天水)伏羲廟正式確定為人文始祖祭祀地。目前,天水還保留國內規模最大的伏羲廟。
研究表明,伏羲氏是漁獵時代的代表,相當于新石器時代早中期。1958年,天水附近發現了大地灣文化遺址。大地灣文化歷史年代為距今8000年—5000年,大體與伏羲生活的時代相符。在大地灣及其附近的文化遺址中,不但出土了大量的骨針、紡輪、骨鏃、刀、斧等生產生活工具,而且創造了最早的旱作農業標本、宮殿遺跡、文字符號和彩陶等六項考古之最。這些發現使伏羲作易、作八卦、創嫁娶之禮等眾多文化貢獻得到了考古學上的印證,受到了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夏鼐“中國新石器文化七大區域”、張光直“八個相互作用圈”、蘇秉琦“六個文化區”等著名論斷中都將甘青地區古文化或大地灣文化定為重要內容。
20世紀40年代,徐旭生在《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中認為,華夏族的發祥地在陜甘黃土高原一帶。目前,有關伏羲的遠古傳說、歷史文獻記載及考古發掘結果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重合及內容上的對接,不但為伏羲活動區域定于甘肅之說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證據,更為探索華夏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
大量的歷史文化類型與遺存使華夏文明的內涵不斷得到豐富和充實
甘肅疆域狹長,東西跨度大,文化類型在組成系列上豐富多樣。按照時代劃分,史前時代有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等。先秦時期有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沙井文化、西戎文化、周秦早期文化等。秦漢以來有三國文化、五涼文化、吐蕃文化、西夏文化等;按照性質來分,則有彩陶文化、青銅文化、邊塞文化、絲路文化、敦煌文化、簡牘文化、石窟文化、長城文化、黃河文化、特有民族文化、伊斯蘭文化、藏傳佛教文化、旱作農業文化及以紅色文化和以《讀者》《絲路花雨》《大夢敦煌》為代表的現代文化等;按照民族成分來講,則有氐羌文化、大月氏文化、匈奴文化、鮮卑文化、吐蕃文化、黨項文化、蒙古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藏傳佛教文化等。這些文化類型極大地充實了華夏文明的內涵和組成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