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考古現場的信息記錄近年來正面臨著“數字化生存”課題。日前,來自歐亞多國的105位中外學者在西安舉辦了國內首屆考古現場文物信息記錄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考古發掘不可逆情況下如何應用新技術更好地提取考古信息,從而實現考古發掘現場的“數字化生存”水平,以推動“數字考古”的快速發展。
目前,考古機構由于承擔著非常繁重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任務,原有的手工記錄、管理考古現場資料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考古工作者對考古現場資料進行科學、準確的記錄以及高效管理和研究利用的需要,急需應用大量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方法來提取、存儲和管理考古信息。
浙江大學魯東明教授說,考古發掘現場面臨著各類文物的分析、保護等復雜情況,除了原有的考古規程之外,其空間信息的記錄也具有重要價值,它體現在大場景航拍信息、遺跡現象的三維信息記錄和快速空間測繪等多個方面,需要把現場科技與考古現場更好地結合起來,以提高考古信息的“數字化生存”水平。
陜西近年來在考古發掘現場的“數字化生存”方面進行了大膽探索,三維、遙感、航拍、建模等現代科技在考古中大量應用。英國約克大學朱利安·理查德教授對陜西近年在考古現場信息的科學化記錄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實踐表示驚訝和欽佩。他認為中方同行所采用的考古現場信息采集技術及手段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特別是自然科學工作者,能夠從考古發掘及學術研究的實際需求出發,研發出的一些信息采集和后期處理的軟件高效而實用,對業界同行具有很好的啟發和應用示范作用。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王煒林說,目前考古界正處于考古現場信息獲取技術大量應用和高速發展階段,這次中外學者共同探討考古現場遺跡、遺物信息獲取方面最新的應用技術和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考古現場遺跡遺物信息獲取的實際應用水平,對推動考古文物保護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次會議是由德國教育研究部和陜西省文物局主辦,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德國美茵茲羅馬—日耳曼中央博物館等單位聯合承辦的,會議議題涉及考古發掘現場的信息采集技術、三維掃描技術的應用以及考古記錄數據的處理與利用、考古現場信息提取的技術與理念的探討等專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