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根細如毛發(fā)的竹絲在四川青神竹編大師陳云華的妙手之中來回穿梭,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畫卷漸漸成形……17日,在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上,這些傳承千年的技藝煥發(fā)出奪目的光彩。陳云華說:“編一幅畫通常要用上數萬根竹絲,并且一點都不能走神,編錯一根整幅畫就報廢了。”
四川眉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楊宇介紹,青神竹編工藝需用岷江東岸生長的特種竹子,經鋸竹、刮青、去黃、分層、晾干、刮薄、三防處理、染色、開絲、編織、整理、裝裱等十余道工序完成。
然而,記者了解到,非遺節(jié)上的“熱鬧”背后,不少非遺項目在現實中卻面臨“瀕臨滅絕、幾近失傳”的困境。國家對非遺傳承人采取了多種保護措施,如給予生活補貼,改善傳承人的工作生活條件,對傳承人授徒傳藝給予扶持等。但是,這些措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陳云華痛心地說:“在許多地方,從事非遺的人員減少,老者離世,后繼無人,僅靠政府補貼度日不是長久之計!”
眉山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局長田禾說,很多非遺項目瀕臨失傳,一是由于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而民間技藝多在農村,尤其是展演性的非遺項目嚴重缺乏平臺,傳承人不再靠此謀生;二是由于沒有走向市場,沒有產業(yè)化。
針對這種情況,近些年,一些地方對非遺采取了“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將其打造成特色產業(yè),增強其自身“造血”功能。這樣不但解決了非遺傳承、發(fā)展難題,還擴大了農村就業(yè)門路。
34歲的殘疾婦女蘭和平是青神縣南城鎮(zhèn)百花村村民,幼時患小兒麻痹癥,雙腿落下終生殘疾。以前,她多次務工被拒。去年,通過政府免費培訓,蘭和平學到一手竹編技藝,當上了竹編工人。“現在坐在家里搞竹編,每月能掙1000多元,這是我們殘疾人就業(yè)的出路!”蘭和平說。
“通過‘生產性保護’,竹編成為解決就業(yè)、助農增收的支柱產業(yè)。”楊宇說,青神竹編從業(yè)人員從2000年的200人發(fā)展到3萬多人,帶動全縣農村從事竹編及竹制品加工業(yè)專業(yè)戶5000多戶,解決2萬多名留守婦女及殘疾人等就業(yè)問題,年人均純收入3萬元。
田禾認為,青神竹編的成功經驗有幾個:一是有好的帶頭人;二是傳統竹制生產生活用具被現代化產品替代后,走竹編藝術品的路子,迎合了現代消費者更高層次需求;三是有較完善的傳承體系,包括師帶徒、博物館、傳承場所等;四是最重要的產業(yè)化,有生產基地,有經濟效益,帶動了大批農民從事竹編生產,人才不斷涌現,技藝不斷得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陳云華告訴記者:“現在,老百姓從事竹編生產的人多了,出現了不少大師水平的人才,再也不用愁青神竹編這個非遺項目的傳承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