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近日在彭水郁山古鎮發現的中井壩鹽業遺址是目前重慶市發現的鹽灶保存較好、密度較高的一個鹽業遺址。這一遺址的“潑爐印灶”將“低碳生活”追溯到明清時期。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牛英彬介紹,在中井壩遺址發現鹽灶12座、蓄鹵池3座、黃泥加工池1座、墻2座、柱洞11個、排水溝1條、灰坑4座、灰溝2條,出土各類文物標本200余件。
牛英彬在現場介紹了明清時期的制鹽過程和“潑爐印灶”技術,“鹽灶旁邊堆有很多土球,稱為土殼。這個土殼正是古代‘潑爐印灶’技術的關鍵。由于鹽水的鹽度較低,為了提高鹽水的濃度。人們便將水潑在溫度很高的土殼上面,水分迅速蒸發后鹽在土殼表面存留。我們稱其為冰土。鹽工再將冰土倒入煮鹽的鍋中,此時鹽水的濃度就得到提升。”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王仁湘說,古代制鹽都用木材或煤炭。在中井壩鹽業遺址的現場情況來看,應該是燒煤炭進行制鹽。節約大量的煤炭資源也是人們發明“潑爐印灶”技術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中井壩鹽業遺址所在地為西南地區,由于氣候,無法曬鹽。如何提高制鹽效率和節約成本是當時的鹽工必須考慮的問題。‘潑爐印灶’技術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同時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應了當時‘低碳生活’的方式。我在全國沒有見到第二個這樣的例子。現代提出的‘低碳生活’方式很有可能追溯到明清時期。”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博士楊益明副教授在彭水文物保護與利用研討會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