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四川甘孜州石渠縣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通過縣文化局與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此前的聯合調查,在其縣域內新發現規模宏大、分布密集的唐代吐蕃時期石刻群。此次考古發現也為青藏高原東部唐蕃古道走向、路線的研究,填補了重要歷史資料空白。
石渠縣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川、青、藏結合部,此前縣內已發現世界上最長的石經墻“巴格嘛呢石經墻”石刻等300余處,被譽為唐蕃石刻之都。2010年至2012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石渠縣文化局在當地進行早期石刻調研中,陸續在該縣東部雅礱江流域的長沙干馬鄉、西部金沙江流域的洛須鎮發現3處吐蕃時期石刻群遺存。今年6月,研究小組又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藏學研究中心、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專家,對上述石刻群進行了復查,對其題材內容、時代和考古價值進行了準確認定。
經專家確認,新發現的石刻群屬吐蕃贊普赤松德贊時期,即公元8世紀末至9世紀初,松贊干布時期后約200年左右。其保存狀況良好、題材豐富,包括陰線雕與淺浮雕的五方佛、大日如來佛、古藏文題記等,造像中大量的三葉冠、高髻、寬體高腰等特征及題記中赤松德贊父子的祈愿文,基本符合吐蕃時期的石刻題材、內容和典型風格。
發布會上,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羅文華、國家博物館考古部主任楊林等多位專家表示,此次在四川省內首次發現成片吐蕃時期石刻,不僅對研究該時期佛教發展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也證明了以青海玉樹為鏈接的唐蕃古道北線之外,存在以石渠縣為鏈接的唐蕃古道南線,填補了唐蕃古道路線、走向的研究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