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省余姚市姚江岸邊的河姆渡遺址,是中國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經受了強臺風“菲特”帶來的暴雨洪水考驗,河姆渡遺址博物館閉館4天后重新開放。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分為博物館和遺址展示區兩部分,記者14日下午來到博物館時,來自江蘇揚州的游客李世平正在售票處領取免費參觀券。他告訴記者,上午在河姆渡鎮一家企業談生意,知道有博物館就想來看一下:“河姆渡文化我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就學過。”
河姆渡文化以發達的稻作農業和干欄式木構建筑著稱,博物館也采用了干欄式木構建筑的特色,建筑基座高出地面。博物館辦公室主任沈燕杰說,這一設計加上值守人員隨時注意排水,因此,博物館沒有遭到洪水入侵。“在博物館地板下方,隔著玻璃我們可以觀看復原的墓葬,那里同樣沒有進水。”
博物館分為序廳、滄海桑田、日出而作、湖畔人家、心靈之聲和河姆渡猜想六個部分,除了眾多實物標本之外,還有諸多聲光電設備,再現7000年前的河姆渡場景,但當天的游客寥寥無幾。
沈燕杰說,由于積水隔斷交通,工作人員無法正常上班,博物館從8日至11日閉館,12日重新開放,可能是當地都忙著災后重建,所以游客不多。博物館“十一”國慶期間接待游客3.5萬多人次,全年接待游客約50萬人次。
?。保梗罚衬旰停保梗罚赌辏脊殴ぷ髡邔幽范蛇z址進行了兩次發掘,隨后就回填了發掘現場。博物館在第二次考古發掘的現場上修建了遺址展示區,而真正的文化層已經在地面以下四米的深處。遺址展示區復原了5棟干欄式木構建筑、水井和池塘,還再現了木樁林立的發掘現場。
從遺址展示區出發,走一段下坡路,就到了姚江岸邊,渡口的地面上還有泥漿的痕跡。而在遺址展示區,草坪上并沒有水退后常有的浮塵,有的地表已經出現了干裂的紋路。沈燕杰表示,展示區也沒有被水淹。
目前,正在開展河姆渡文化考古工作的遺址是位于河姆渡遺址東北面,相距約7公里的田螺山遺址。12日下午,記者在田螺山遺址現場館看到,考古大坑里積水較深,坑的邊緣有幾處塌方的痕跡,地下水從塌方處汩汩而出。
?。保慈障挛?,記者再次回到現場館,大坑里幾處探方的水已經排干,之前的汩汩滲水也已不明顯。田螺山考古隊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正帶領工作人員開展考古發掘工作。而大坑的絕大部分仍有積水,眾多出土的木樁下半截仍浸泡在積水里。
孫國平說,余姚平原地區海拔在2米左右,地下水位線是海拔1米左右,換言之,向下挖1米深,就能見到地下水,因此地下水常年會向坑中滲透,而適當的積水可以隔絕空氣,避免氧化,對于保存木樁之類的有機質古代遺存是有利的。
因此,工作人員用水泵抽水時,還是需要維持必要的水位,而不是完全排干。隨著近期天氣持續睛好,地下水滲透也逐漸減弱。孫國平說,只是為了方便現在挖掘,他們才排干了幾處探方里的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