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第六屆國際新聞攝影比賽(華賽)評選結果在上海揭曉,《中國人口報》攝影記者潘松剛的黑白組照《中國大地震喪子家庭再生育孕婦》獲得第六屆華賽新聞人物類組照金獎。他用影像記錄的“再生育檔案”,講述了2008 年汶川地震后一個個觸動人心的“再生故事”。
2009 年12 月4 日, 四川綿陽市404 醫院婦產科出現了令人訝然的一幕:一名男性攝影師出現在一間產房,用手中相機記錄下新生兒第一聲啼哭的模樣。但現場沒有人責怪攝影師的不合時宜,醫生和母親的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37 歲的王曉琴已經不是初為人母。她有過一個10 歲女兒,在北川縣曲山小學讀書,不幸于汶川地震中遇難。現在,時隔一年之后,王曉琴又剖腹產下一女嬰——依照中國政府在地震災區的“再生育全程服務行動項目”。
正如評論家趙青所說,這是一組復雜的照片:無論直視鏡頭的被攝女性,說服自己可以按下快門的攝影師,還是閱讀照片的受眾,恐怕都會懷有一種復雜的情緒,從死到生的矛盾和反差始終存在。照片揭示了大災大難后的平靜,面對死亡卻孕育新生命的希望,柔弱、平凡女人的堅強和偉大……
攝影師名叫潘松剛,供職于國家人口計生委下屬的《中國人口報》。由于他在此方面有10 年采訪經驗,加上計生部門對震后再生孕婦持續幫助所贏得的信任,被攝者與拍攝者之間的距離似乎拉近了。
潘松剛出生于1967 年9 月,當過4 年體育教員,1993 年5 月開始做專職攝影記者。他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時說,“我跑了10 年的農村報道,一年中幾乎有一半以上時間扎根在中國農村。那里有許許多多的故事需要你去記錄,而再孕母親無疑是其中最感人的一篇。”
心傷與希望之間
2008 年5 月12 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導致許多父母痛失愛子。據四川省計生部門調查,地震中有子女死亡或傷殘的獨生子女家庭近8000 個,其中死亡約3700 個,傷殘約3800 個;有生育意愿的喪子計生家庭共計6000 余個。
在都江堰地區,85% 以上再孕媽媽都屬于35 歲以上高齡產婦,在分娩安全、胎兒出生缺陷等方面的危險系數都大大增加。為此,震后第78 天,中國政府安排1 億元專項經費,在災區啟動“再生育全程服務行動項目”,為這些夫婦發放“再生育免費服務卡”、建立再生育技術服務檔案、針對每對夫婦提供個性化全程服務。截至2009 年9 月30 日,災區已有2500 名婦女孕育新生命,1170 名嬰兒健康出生。
然而,新生命畢竟降生在重建中的家園,近乎赤貧的家庭必須面對生存難題。新媽媽們要承受怎樣的壓力和風險?新生兒能否幫助她們擺脫災難的陰影?潘松剛心里不無疑問。
早在震后第二天,潘松剛就與同事趕到災區,目睹了當地的悲慘景象和喪子父母們的無助和絕望。但他在摁了幾下快門之后,淚水便模糊了雙眼,再不忍心用鏡頭去刺激他們。
直到2009 年春節前,一次朋友小聚時又聊起汶川,再次勾起潘松剛用鏡頭記錄地震喪子家庭重新孕育的想法。春節過后,他開始利用周末時間,實施自己的拍攝計劃。
兩年來,他接觸了許多再生育孕婦,發現她們的情緒和生活狀況都有很大改變。盡管很多人仍然生活在板房區,但照片上的她們卻流露出憂傷的凄美和寧靜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