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安縣秀水鎮柏林村的陳紹翠,丈夫在地震前作過直腸癌大手術,地震又奪去他們唯一的女兒,雙重打擊讓她近乎絕望。經人口計生人員多次勸慰,她才逐漸恢復生活的信心。
去年2 月第一次見潘松剛時,陳紹翠雖已懷孕,可仍憂心忡忡。幾個月過后,抱著新生兒子、從新房走出的她沒有了往昔的愁容,變得笑容滿面。80 多歲的公公看到小孫兒就樂得合不攏嘴,丈夫望著襁褓里的兒子激動地說:“這就是我的希望啊!”很多再孕育新生兒的母親,都經歷了這樣的轉變。
在綿竹市漢旺鎮凌法村,潘松剛見到了廖昌會。她告訴攝影師:“我兒子非常聽話,成績又好,本來再有一年就考大學了,可是地震……”娃兒走了,夫妻倆躲在帳篷里,整日以淚洗面。這期間,許多志愿者都來安慰她,她決定為這些遠方的親人做些事,便到安置點伙食班,成為一名志愿者。這樣的融入使她感受到溫暖,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如今她家新房蓋起,第二個女兒也出生了。
最讓潘松剛由心底尊敬的再孕媽媽叫方遠鳳,是什邡市湔底鎮雙流村的婦女主任:“我第一次見到方遠鳳,是在地震的第三天。災難發生后,她家也沒回,一直在外面幫助救災,安慰村里的婦女們。你想象不出,當聽到女兒在地震中死去的噩耗時,她的痛苦和憔悴。僅僅幾分鐘前,她還在安慰其他失去親人的鄉鄰。”
今年2 月,潘松剛回到什邡采訪,看到方遠鳳已經懷孕。兩個月后,她的小孩已經出生。 一年間,方遠鳳從失去愛女的痛苦中逐漸解脫出來,臉上已看不到當初的憔悴。臨產的當天上午,她還腆著大肚子,到再生育對象家里做工作。
小生命的誕生讓方遠鳳煥發出新的光彩。她家已搬到城區,100 多平方米的房屋裝修一新。對今后的日子,方遠鳳有更細致的打算。她說,“選擇在城區買房,就是考慮到這里靠近學校,今后孩子的教育有保證。地震讓許多人經歷了一場噩夢,夢醒之后,人們還要重拾生活的信心。”
潘松剛的視覺記錄告訴人們,汶川不僅有痛苦的面容和悲戚的眼神,也有陰霾散去后的希望之光。隨著時間推移,災難的陰影逐漸消失,但災民的生活仍然需要關注,他們的心靈仍然需要撫慰,而新生命帶來的希望可以幫助人們戰勝天災和恐懼。這也是潘松剛最希望表達的觀點。
在采訪過程中,這個壯實的東北漢子不止一次提及,新生兒的啼哭也讓他本人愈合了親歷慘劇留下的心理創傷。“災難定格在‘5·12’,但感動與感悟會永遠延續于我們的生命之中。汶川地震之后這兩年,我采訪了許多喪子家庭的再生育孕婦,為她們建立影像檔案—既有淚飛如雨的哀傷,也有熱淚盈眶的感動。在我的視野里,既有悲苦不堪的面容,更有挺立不屈的身影。”為期一年多的拍攝結束后,潘松剛在采訪手記中這樣寫道。
潘松剛:“有了孩子就有了希望”
B=《外灘畫報》
P= 潘松剛
B:你記錄這份“再生育檔案”是何時開始的?持續了多久?
P:我從2009 年2 月開始拍攝震區孕婦,到2009 年12 月份才算告一段落,前后拍攝的時間近一年。汶川地震第二天,我就趕去災區采訪報道,當時最慘的就是看到很多失去親人的家庭那種痛不欲生。大部分失去孩子的家庭,大人的情緒都很不穩定。我和計生委的干部覺得,當時拍攝是很不合適的,于是我放棄了拍攝他們的想法,開始單純作救災報道。那次我在災區待了20 多天。
B:當初為什么會有拍攝震區懷孕母親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