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據史籍記載,當然這個史籍的記載也是一種傳說,黃帝有個臣子叫宿沙,宿沙做煮鹽,宿沙做煮鹽,它地點在哪啊名就是在現在膠州灣一代帶,
海鹽的制作是史料記載最早的人工制鹽方式。人們把鹽水倒入大鍋中,用柴火煮熬。當海水的鹽度達到百分之22.5的時候,鹽就開始結晶出來。
主持人:其實大家都知道,鹽有一個特性,就是它溶解于水。反過來,我們把鹽水的水分蒸發掉,那么鹽就會被分離出來。古人也許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現象,他們把含有大量鹽分的水,經過晾曬或者火煮,使水分蒸發,就獲得了鹽。在兩千多年前,有一個國家就因為鹽而強大起來。
春秋時代的齊國,農業生產不是很發達,國力甚微。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向管仲詢問富國的辦法。
專家:管仲相齊,那是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稱為一個賢相,他很快輔佐齊桓公把齊國變得非常強盛,他關鍵有一個什么問題呢,就是管仲啊,就是提出了官山海,正鹽莢,鹽莢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記載全國人口食用食鹽的冊籍。官府,整個政權,就憑借冊籍來給你定量。每個月賣給你多少鹽。就成了鹽專賣,這個鹽專賣,看起來是沒有上稅,實際上他鹽價提高了,國家的收入就多了。
齊國還把多余的鹽販賣到周邊不產鹽的國家去,賺取了大量的財富,最終成為春秋霸主。而管仲也注意到了鹽對健康的影響,他第一個提出“無鹽則腫“的人。鹽里的鈉離子對人體很重要,如果血鈉過低,頭發就會變白,視網膜會出現病變。但是于廣進老人在62年沒有服用食鹽的情況下,卻活到了100歲,而且身體一直很健康。
老人100歲了,食量卻不小,老人的兒子于煥敏向我們介紹了老人的飲食結構。 “老爺子去年12月份的食譜是104個雞蛋、45斤牛奶、8斤胡蘿卜、8斤韭菜、5斤蛋糕、4斤白糖。”
不吃鹽的百歲老人
而愛吃鹽熊大爺就是發現了吃鹽的好處,才開始吃鹽的,還編了一首吃鹽好的歌,沒事就哼上幾句。
翻譯倪海文:這個老哥他說的意思是,64年的時候,他到河口熱帶地方,去得時候,因為勞力比較重,所以就經常喝一點鹽水,喝著喝著就喝多了,回到家里邊,他鹽水也不喝了,直接就吃鹽巴,鹽比一般人就吃的多,就這個意思。
大多人都不會像這兩位老人一樣極端,但是還是需要食用食鹽。因為鹽對于人們生活的重要性,曾經有個皇帝就因為鹽稅,解決了國家的財政困難。
漢武帝初期,國力強盛。漢武帝決定平定匈奴對邊境的侵擾。但是戰事漫漫,耗銀無數,費以億計,國庫很快虛空,財政幾乎接近崩潰。漢武帝下令實行鹽鐵專賣,嚴禁販賣私鹽。
專家:只要少量的就要鏑左趾,就是把老百姓左腳的大拇指砍掉。數量稍微多一點,就得判處死刑,就要丟小命啊。
鹽鐵官營終使漢王朝渡過難關。而作為一種制度,鹽鐵官營被歷代延續下來。到了明清時期,鹽產的利潤主要集中到流通環節。由此鹽商成了天下最富有的商人。
專家:比如乾隆皇帝下江南,六次,那費用是幾千萬兩銀子啊,都是揚州鹽商報效的,揚州鹽商的生活可以說達到了好不遜色皇帝的程度。他們可以揮霍到這種地步,他們可以異想天開買盡全城不倒翁丟進江里面,把江面堵了,都是不倒翁。可以用黃金,金箔放在至高點上撒,讓全城盡下黃金雨,真的黃金啊,
這天是于廣進老人百歲大壽的日子,如今他已經是五代同堂,一大家子五十多口人來給他拜壽。在62年不吃鹽的情況下,他為什么可以如此長壽呢?我們找專家分析了一下它的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