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長是科學巨擘,他的科學貢獻必然彪炳史冊,若采擷錢偉長自身經歷的一些片段,則頗為耐人尋味。
1931年,錢偉長考入清華。分數是這樣的:中文100分,歷史100分,物理5分,數學和化學共考了20分,而英語考了0分。顯然,錢偉長是偏科的,這樣的學生如今能進入名校嗎?實在不容樂觀。現在高校都談自主招生,遺憾的是,審視已施行的校長推薦制,校長推薦的皆是全才,事實證明這些學生即便不被推薦也能輕而易舉地考上名校,這樣的推薦有多大的意義呢?
更啟人思索的是,錢偉長被清華大學歷史系錄取后不久便爆發了9·18事變,錢偉長決定棄文從理,學造飛機大炮。但他的物理只考了5分,放在今天,轉系是不可能的。然而,錢偉長經過軟磨硬泡居然轉系成功,據錢偉長稱:“后來,我物理學得很好。”
錢偉長曾有一句廣為人知的“自我介紹”:“我36歲學力學,44歲學俄語,58歲學電池知識。不要以為年紀大了不能學東西,我學計算機是在64歲以后,我現在也搞計算機了。”試問,在今天還有多少人能像錢老一樣活到老、學到老?
錢偉長在自身修為上令人欽佩,他在任大學校長時對教育的探索同樣令人高山仰止。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時,錢偉長就撰文對當時清華大學照搬蘇聯模式的教學思想提出批評意見,應該說這有著可貴的先見之明,更有著深遠的現實價值。錢偉長在擔任上海大學校長期間,更是以大刀闊斧的改革為人矚目,比如,拆除“四道墻”——破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破師生之間的墻,破科系之間的墻,破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拆“墻”的意義毋庸贅言,這種改革家的魄力放在大學校長中,顯得彌足珍貴。此外,錢偉長提出,大學培養出的學生,首先應該是一個全面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人。這話放在今天同樣具有積極的現實價值。
斯人已去,一個人之所以被紀念、被景仰,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立德、立功、立言了。今天,我們要記住錢偉長,傳承他的精神遺產。
王石川(媒體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