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9歲的張樹明,當年是火神廟供銷社的一名職工,在水庫建設清理壩基時,他帶著一車蘿卜到工地慰問,被火熱的場面所吸引,就參加了勞動。清理壩基很苦,數九寒天的,人站在水里,不一會兒全身就凍麻木了。駐地離工地比較遠,走五六里路腳都不能熱,晚上睡在草鋪上,蓋著單薄的被子,天冷的根本無法入睡。半斤重的杠子饃,拿到工地時已凍的咬不動,飯湯在桶里就結了冰。在西關社區,70多歲的李大媽當年是鐵姑娘突擊隊隊員,生完孩子不到一個月,她就來到水庫工地,站在冰冷的水里撈砂子,結果落下了風濕病,現在一遇陰雨天就疼痛難忍。
故土難移情未了
二龍山水庫的修建,除過建設者們的辛勤努力外,還有一些人不能不提,那就是大批的移民,離開祖祖輩輩休養生息的土地,一下子要搬遷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生活,那種對故土的依戀之情,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據資料記載,仙娥湖水域范圍涉及麻街、水道河兩個鄉鎮12個村43個村民小組。其中海拔770米以下的為淹沒區,775米以下的為移民區。整個移民工作從1972年2月開始,到1976年底結束,共計移民970戶4350人,拆除房屋3511間,庫區征地3386畝。
邵緒浩老人今年83歲,家住商州區麻街鎮邵灣村,二龍山水庫修建時,他的家在庫區低洼地段需要搬遷到外地,當時政府要求投親靠友,自謀出路。邵緒浩在原地區農械廠工作,認識的人比較多,他便托人在原劉灣鄉賀嘴村找到落腳地,他是村上第一個搬遷的。他永遠不會忘記1972年5月17日那天,3輛汽車剛裝好他的全部家當,全村人都來了,大家抱頭痛哭,依依不舍,幾個小時汽車沒有挪動半步,車子終于開動后,大家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向他揮手告別。說到這里,邵緒浩老淚縱橫。
故土難移,要建一個新家更是不易。邵緒浩在農械廠工作,每月只有50元工資,要養活一家7口人本來就不容易,再加上搬家要蓋房,更是不容易。家里三間瓦房,外加一些樹木和圍墻,國家僅給補償600元錢,建新家,蓋房就花去2200元錢,外欠的賬到1991年才還清。邵緒浩兄弟四個,大哥搬遷到周至縣,三弟搬遷到興平縣,四弟搬遷到戶縣。幾十年來,兄弟四人天各一方,很難相聚,只有到每年清明節祭祖時才能聚到一塊兒。父親的墳地接近水面,根本無法跪在墳前燒紙、上香,后人們只好站在墳地邊鞠個躬。據邵緒浩講,他們村有120多戶人,當年搬遷外地的有20多戶,其余百十戶都就近搬遷到山上居住,生活都很不容易,這幾年才慢慢好起來。
高潮村是離二龍山水庫最近的一個村子,村上除一部分人搬走外,大多數人搬遷到高山上,交通十分不便,群眾生活很苦。這個村三面被水庫的水包圍,只有一條通村的羊腸小道與外界聯系。2002年,從信用社退休回家的王重珍擔任村支部書記,帶領群眾修筑通村路,經過3年不懈努力,2005年,一條通村公路終于修成了,可73歲的王重珍卻沒有看到路通的那一天,為了修路,他被山上的巨石砸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仙娥湖畔豎起了一塊不朽的豐碑。